-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里昂惕夫之谜研析--基于次优理论视角分析
里昂惕夫之谜研析--基于次优理论视角分析
[摘 要]自“里昂惕夫之谜”提出以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试图对其进行解答,但未有定论。对该谜的研究应以贸易的最终目的--使各国经济福利最大化为出发点,运用次优理论对H-O理论的假设条件进行分析,方可得出美国现实贸易情况与H-O理论相悖的缘由。但不可否认,里昂惕夫之谜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H-O”模型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悖论 次优理论
一、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来自和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历史上第一个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巨大成果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在产业革命前夕的1776年出版了其代表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指出绝对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随后, 以大卫#8226;李嘉图(David Ricardo)、俄林(Bertil Ohlin)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又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首先,大卫#8226;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使绝对成本理论由一种特例发展到一般,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具有了普遍意义;其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neckscher)及其学生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指出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是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该理论后经萨谬尔森(Paul Samue1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 Mode1)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祖籍俄国,祖辈历代为俄国农民。在苏联受过高等教育取得学位。1931年人美国国籍,长期任哈佛教授,并有重要的国内外兼职,融东西方经济学为一体。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研究投入-产出法,在魁奈、马克思、瓦尔特、凯恩斯对经济变量的宏观理论的启示下,创立了自己的投入-产出经济学。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他最杰出的贡献,并因此于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之谜是在西方最著名的H―O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产生的,H―O原理的中心论点是: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它拥有比别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并参加国际贸易,从而取得比较利益。比如说,英国的劳动比美国丰富,因此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美国的资本比较丰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加强,因此要出口这类商品。这个观点自上世纪3O年代提出以来,一直被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所普遍接受。
里昂惕夫也是H-O原理的支持者。但是,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资料对H-0原理进行验证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1956年11月号的《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发表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一篇题为《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的论文,马上在经济学界引起轰动。因为在这篇论文里,里昂惕夫对H一0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检验。按照里昂惕夫对1947年美国200个出口和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的测算,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13991美元/人,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为18184美元/人。故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约为出口商品的1.3倍。即美国居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如果按照H-O模型分析结果。美国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资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一现实与理论大相径庭的矛盾即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二、解释的理论框架
首先引入次优理论的概念。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
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