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阳婆里抱柴哥哥》看音乐与文化相互映照
从《阳婆里抱柴哥哥》看音乐与文化相互映照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古老历史与悠久文明的国家,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古朴、悠扬、直率、简洁的艺术手法,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审美与表达方式,深深的进入到了人们的心里。本篇论文通过对内蒙爬山调《阳婆里抱柴?哥哥》的分析,旨在使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内蒙民歌以及音乐与地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阳婆里抱柴?哥哥》;爬山调;地域文化;民歌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在这个绚烂多姿的民间音乐门类中,民歌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闪亮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光彩。比如提起陕北我们首先会想到“信天游”,提到青海,必然会联想到“花儿”,这些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民歌代表。内蒙的“爬山调”《阳婆???抱柴?哥哥》作为具有内蒙特色的民歌典范。
一、内蒙爬山调简介
爬山调又称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山西的西北部以及陕西的北部(榆林地区)一带的民歌形式。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其音乐机构是由上下两句乐段的多次反复构成,上下句的前半曲调常常相同,有时两句仅因为尾落音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结构功能。爬山调的结构与信天游、山曲相近,但其旋法比信天游起伏更大,常有八度以上的大跳音程,旋律音调有时受蒙古族民歌的影响,在两句的句间或下句的句尾加唱称谓性的衬腔。为了加强表现,常常运用加衬、加垛或者把速度放慢、节奏拉宽等手法,使乐句的句幅延伸,结构扩充。一般来说,流行于平原地区的爬山调(如河套调和土默川调)节奏比较匀称规整,旋律的起伏比较大,跳进也比较多,节奏则自由多变,因此,多给人以高亢挺拔、开阔奔放的音乐感觉。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自身发展历史,从它的形成直至今天,数百年的音乐文化展衍以及地理、历史文化的衬托,让它成为了最贴近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音乐形式。由于爬山调的内容表述与音乐表达非常生活化,且具有即兴性。因此,在歌曲中大多会使用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重叠词或者衬词,并善于运用比兴、夸张的手法,而这样的一种描述手法对于歌者而言就最易哼唱且容易流传。
二、《阳婆里抱柴?哥哥》简介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内蒙古爬山调的传统情歌。我们从歌曲的歌词以及音乐曲式的进行走向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首民歌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阳婆里(那)一落,你到烧着那一把火,因推(你那)抱柴,?(呀嘛)哥哥”。远处的太阳灼灼燃烧,女子抱着手里的木柴,可是眼睛却是望向远方在盼自己的情郎。“?(呀)见(那)村村,?(呀)不见那一个人,?见那烟筒上冒(呀嘛)烟”。女子注视远方很久,却是除了烟筒上的青烟,什么人也看不到。在这两段里,歌曲运用了重叠词以及衬词的唱法,很典型的构造出了爬山调这种特别贴近生活、口头式民歌的经典音乐修辞方式。而最后,“红丹丹最后阳婆蓝茵茵天,?不见我哥哥泪涟涟”,歌词以明亮的景色和愁郁的心情形成对比,刻画出了淳朴女子对自己的情哥哥的相思之苦,离别之苦。
整首歌曲,都贯穿着这样一种愁闷、渴望、企盼的心情。尽管歌曲的唱词有着愁苦郁婉的情绪,但是在音乐的行进,即曲式与音乐情感走向的处理方面来讲,却并没有完全顺着歌词的这一感觉来诠释这样的一种愁绪。歌曲的曲式是典型的由两句构成的单乐段,句幅都较宽,同其他大多数内蒙古民歌一样,是五声羽调式。音乐从一开始在中声区,便是高亢辽阔的感觉。旋律行进在高声区使用了长音上的回旋,使得音乐奔放、激动,造成强烈的音乐效果,更加直率的表达出了歌者内心的激情,使其感人的音乐特色更加鲜明。歌曲除了旋律起伏大以外,还采用了混合拍子这样的交错节奏,使音乐更加的自由、绵延起伏,而这也是蒙族音乐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
三、内蒙爬山调的产生与其地理历史背景的联系
从地理角度来看,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这里,人们需要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面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一切喜与悲,同时,也需要有可以在面对这些喜与悲的时候充满勇气的信念与决心。因此,他们需要一种既可以寄托自己情感,又能抒发自己真实想法的一种表现。而爬山调在不知不觉中便成为了他们情感抒发的最佳通道。他们用高亢绵长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最直接的方式站在山坡上来喊唱出他们对生活的苦难、艰辛、欣喜的愤诉与企盼。这是他们生存的音乐,同样也是他们生活的音乐。他们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样通过音乐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从历史角度来看,内蒙的中西部有着些许移民文化的痕迹。走西口这种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