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宗宪 拍卖场上“一号牌”
张宗宪 拍卖场上“一号牌”
十余年来,张宗宪一直是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的一号拍品的竞标者,这种热心的捧场,成为一道众所周知的景观。由此,研究中国当代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坐标。
“单枪匹马”闯天下
张宗宪祖籍江苏苏州,其祖父张揖如是近代竹刻巨擘,尤其擅长扇骨微刻,缩写金石,鬼斧神工,称誉一时。其艺深获吴昌硕、褚德彝等称赞。其父张仲英,为上海滩古董界之翘楚,在五马路开设有著名的“聚珍斋”古玩、珠宝行,经营项目以明清官窑为主,兼营古玩、金石、书画。
张宗宪天资聪慧,加上家学渊源,自幼和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显露出识别古物的才华,十几岁开始到北平古玩市场进货,吃住在东四牌楼的“敦华斋”。当时“敦华斋”是驰名全国的古玩店铺,老板是鉴定瓷器的泰斗孙瀛洲先生,张宗宪与在这里学艺的耿宝昌成了莫逆之交。这些经历为他以后在艺术市场中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20岁的张宗宪离开上海,只身去了香港,从此踏上了他的奋斗之路。初到香港,张宗宪并未从事古董生意,而是经营服装。到1951年才开设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后来陆续在旧海运大厦开了两个首饰店、一个古董店,买卖越做越大。20世纪40年代末,香港成为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20岁出头的张宗宪幸运地赶上这波浪头。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钱,可他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当时北方来了一个梁雪庄,对他颇为赏识,见张宗宪开口调钱,向来不借钱给人的梁三爷,借给了张宗宪十两金子,当时约合2700元港币。孤注一掷的张宗宪立刻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线,汇去港币3000元,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发来一批旧工艺品。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八成,收款1万港元。这就是张宗宪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
张宗宪在香港经营古玩以后,由于货物全,品种多,质量精,信誉好,每天客户盈门。父亲的朋友仇焱之几乎天天都到他的店里来,而且每次都要买一两件东西才回家。著名古玩店“暂得楼”主人胡惠春、“天民楼”主人葛氏翘、金才记等也都是店里的常客。
1967年,他来到台湾地区,结识了一批企业界的精英,那时的台湾对于古董文物的认识还未上轨道,这为以后的发展做了铺垫。
第一次踏入拍卖场是1968年,伦敦的某一场拍卖会,不过只是看客,“连举牌的资格都没有”,张宗宪记得那一场的中国拍品最贵的也只有800英镑,其余的也就几十英镑,不过现在这些东西都价值几千万了。这种买卖方式让张宗宪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开始频繁出入欧洲国际拍卖场,都是“单枪匹马”闯天下,国际拍卖场的路走得不容易,“刚开始站在一个地方,结果被人赶开,说这是本国人的位置,外国人在那边,抬头看标识,哦,这是本国,那是外国,赶紧用笔在纸上记下来”,他会记下来的甚至还有拍卖场里的路线图,“哪里进,哪里出,怎么走”,不同国家里拍卖场的规矩,他用这样的笨办法一点点累积。
等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拍卖业分别在香港和内地起步并迅猛发展,已经年届60的张宗宪,秉承着自己做古董生意“看得懂还要买得到,买得到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的规则,在随后20年里,在拍卖场这个文物流通平台上赢来了名气的最高峰值。具备传播力的不仅是他在拍卖场上的买卖――时常创造“成交最高价”,舍得顶出“天价”买进,他的藏品也能拍出“天价”卖出――还有他的率性,比如每每“在异性陪伴下出入拍场,必定坐在第一排,必定拿着一号牌”,圈里很多人奉行的低调内敛,在他这里完全不起作用,某一次的上海朵云轩拍卖,他“拍到兴奋之际,居然踩着椅子,坐到椅背上频频举牌”。每次竞拍成功,他最喜欢的,就是听拍卖官念出他牌号的那一刻――“NO.1”。
拍卖场上叱咤风云
张宗宪的资金在拍卖场和自己的古董行之间保持了畅通,并不断增殖,所以也让他很有底气地描述自己的古董生意经――“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还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在张宗宪看来,要玩古董就必须要实打实地买,这是入门的“学费”,他自己这么多年也是交过学费的,至于买卖之间的升值,凭的就是眼力了。在卖方面,张宗宪骄傲于自己的“货真价实”,明码实价开价,不管价码多高,东西是实实在在的,买卖是双方间的愿打愿挨,“绝对不会用假货坑人”。他也有不会轻易出手的东西,身边的朋友说,那必是“毫无瑕疵的‘全美’精品才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张宗宪则说自己各种品类都有所涉猎,不过他最为出名的,还是宋明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收藏,以及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
瓷器收藏名声的传播契机,是1993年6月伦敦的“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118件展品的价值让圈内咋舌,比如其中的一件古月轩彩瓷“清乾隆珐琅彩桃柳争春双燕图碗”,据说仅有故宫、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台北鸿禧美术馆各有一件。张宗宪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