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之“静”与宋代文人内敛深沉
茶之“静”与宋代文人内敛深沉
[摘要]茶文化和传统士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折射着古代文人的某些情怀,影响着文人的心态观念。宋代文人尤其偏好茶,他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追求清雅脱俗、淡泊悠远的精神世界,形成了深沉内敛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茶文化;宋代文人;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60-03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以宁静淡泊、悠远绵长为韵味的品茶活动,与宋代文人所追求的内省雅致的时代心理相契合,文人士大夫热衷于茶,并推动着茶文化的发展。两宋时期的众多文人,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都留有 大量的咏茶诗歌。
关于茶的精神特质,历来有几种说法。陆羽在《茶经》中提到“俭”:“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总结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宋朝禅师刘元甫在《茶堂清规》中提出“和、静、清、寂”的观点;[2]日本人千利休发展为“和、敬、清、寂”、韩国茶礼讲究“和、敬、礼、真”;[3]已故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总结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4]现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先生曾在1996年提倡“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5]从以上观点可看出,“清”、“静”、“和”是公认的茶文化精神的内质特征,本文将重点从“静”的角度出发,探析茶与宋代文人深沉内敛的性格之间的关系。
静,字面意思是宁静、清静、静寂。宋徽宗认为:“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6]就说明茶须静品,浮躁之人无法真正懂得茶的深刻含义,只是解口舌之渴而已。古人非常讲究品茶时静的状态,他们认为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中才能真正体会茶的韵味。
一、环境之静
环境是影响和决定饮茶心情的一大因素,文人们总是力求在幽静雅致的环境中饮茶。他们寄情山水的同时啜饮香茗,既能欣赏风景,又能蒿涤心灵,得到双重的审美愉悦。比如树阴之下,清净自在,陆游《丁东院汲泉煎茶》:“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纪三人。”或在竹林中,竹林清幽高雅,竹子代表高风亮节,所以,竹林也是品茶的好去处。陆游《喜得建茶》:“故应不负朋游意,自挈风炉竹下来。”或者对花而啜,虽然唐人最忌如此,但宋代这样的观念逐渐淡薄,文人们认为在花间品茗风雅至极。邹浩《同长卿梅下饮茶》云:“不置一杯酒,惟煎两碗茶。须知高意别,用此对梅花。”梅花自古就是高洁的象征,与品茗结合在一起,更显得清高而雅致。或者对月而饮,月亮本也是能引起文人无限遐思的事物,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是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在清冷的月光中,细啜清茶,宁静祥和,品茶也是品味世间百态。文彦博在《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作》中写道:“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或者于亭轩小饮,亭轩之所,大多都是依山傍水而建,供人休息,也美化风景,不失为品茗佳处。文同《北斋雨后》:“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杨万里《舟泊吴江》:“自汲淞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甚至不拘于泉边溪上,都可为之一饮。韦骧《和山行回坐临清桥啜茶》:“云回处引笙箫,疑向春宵度鹊桥。桥上茗杯烹白雪,枯肠搜遍俗缘消。”作者在临清桥上烹茶,耳旁荡漾着山林中的笙箫之声,眼前雪白的茶汤散发出阵阵清香,轻啜一口,俗世烦恼烟消云散。在清净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疑能达到净化心灵、放松身心的目的。
宋代文人喜欢在自然环境中饮茶的现象往往和他们“避世”的心态相联系。尽管中国文人是积极进取的,希望对国家有所贡献,然而建立功名者毕竟为少数,大多数人都会面对失落的困境,不得不建立起另外一种处世态度,这就是“避世”或“出世”。但他们并不是真正“出世”,而是寄情于田园山水,到远离纷争的世界去构筑寂静幽雅的环境,在品茶或玩赏茶艺中求得内心的愉悦,达到心灵的平衡。对于宋代文人来说,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他们更懂得如何找到平衡的位置,这就涉及饮茶状态的第二个方面――心态。
二、心态之静
除环境静外,能够体会茶之真谛的,就是品茶人的心态之静。静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和性质。从哲学辩证的观点来讲,静是指事物运动在一定阶段上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静态只是暂时的稳定平衡,是动的过渡状态,并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老子曾说:“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孔子也主静:“智者动,仁者静。”庄子同样提到:“圣人之心静乎。”在中国古代哲人眼中,静是内在特质,是人的主观心境的表现,儒家经典《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静中思过、静中收获,充满了辩证法思想,阐述了静的基本理论结构和实用功能性质。这种看似简单的状态,并不容易做到。只有那些襟怀坦荡、恬淡寡欲、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才能安闲守静。由此,尚静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