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表现的虚和实
宗白华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词。 2.了解并掌握引用文献材料佐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能从某一种艺术形成或现象入手,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找出共性的特征加以分析、归纳。也即是说,掌握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的探讨分析,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 (四)美育目标 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力争培养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能力,从生活中及身边的事物中,去发现、挖掘美,去感受美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学习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是虚和实的统一,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他将会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曾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宗白华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整体初读 1.提出三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整体初读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整体初读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钱塘洪防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日:“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尸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整体初读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防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整体初读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防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