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于伯谦先生学拳日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跟于伯谦先生学拳日子

跟于伯谦先生学拳日子   于伯谦简介   于伯谦(1901~1981年),又名于吉庆,翻子、戳脚大师,辽宁复县人。他初师郝呜九,继师胡奉山、杨俊峰,得到“奉天三老”全面教授,全面掌握戳脚、翻子拳械。他毕业于东北大学,曾任中东铁路职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赴西安参加东北军,任张学良秘书,参加了“西安事变”。1945年,他返沈阳,先后结识陈子正、毕玉山、李雨山,并交流技艺,又多方得到马凤图、马英图指点。建国后,他任教于沈阳市和平区武术学校,后在继承戳脚文、武两种趟子的基础上,融会其实战经验,创戳脚短踢,并整理充实翻子拳,对翻子、戳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委员。其主要弟子有史春霖、张福生、佟庆辉、白国栋、范垂绂、潘清福等。   年近七十的白国栋先生,是东北戳脚翻子拳大师于伯谦在沈阳的第一个弟子,五十年来他淡泊名利,埋头练功,在辽沈武术界很受人尊敬。本文记述了白国栋先生跟于伯谦学拳的一些回忆。      “学生遇到好老师不容易。老师遇到好学生也不容易。”      我打小就喜欢武术。上小学时,班里同学刘德礼(李振明先生的弟子,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获省市武术冠军)武术练得不错,我一直很羡慕,但始终没有合适的老师。后来我念到初三时,在中山公园认识了比我小一岁的郭宏亮,两个人就经常在公园踢腿。一天,我发现一个老头在公园的树林里练拳,那拳练的,绝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利索的拳,就跟郭宏亮商量一起去拜师。郭宏亮有点打怵,说:“平白无故的,人家一定不肯教。”我不甘心,过去一说,老头果然不教。后来我整整“粘”了他一星期,老头才教了一个“腋来势”,让我站了半个月,这才正式答应教拳。这是1957年的事,这老头就是我后来的恩师于伯谦先生,当时他刚回到沈阳不久。没过多久,又来了翁少甫和张世忠,我们4个人就成了于老师的首批弟子。   那会儿于老师56岁,身体结实,精神头儿也足,一心想带出几个扎扎实实的徒弟来,所以从功法训练、动作示范到拆招讲手都教得非常用心,一趟拳一个动作接一???动作地抠,让我们反复练单式,练成了才往下教。所以开手的脆八翻、头趟戳脚都教得很慢。我们几个也练得苦,张世忠更下死功夫,着了魔一样,平时聊天也不忘练拳,我们二人着劲儿练。于老师很欣赏他和我,常讲“白国栋的翻子,张世忠的腿”。   转眼到了冬天,沈阳的冬天非常冷。有一句调侃话,说公园里练武的是属“青草驴”的――草绿的时候出来练武,草枯了人也不出来了。由于翁少甫的父亲是公园负责人,把公园冷食店的大厅腾出来让我们练,所以我们冬天也照样早晚练功。那时候于老师兴致很高,常说:“一个好学生遇到好老师不容易,一个好老师遇到好学生也不容易。”      “要练实在拳,不要舍本逐末,费时误事。”      第一趟拳学完,该教第二趟拳的时候,于老师开始教我们对打。我们两人一组,前脚互相顶着,不许离开,按照于老师教的方法来回练习攻防。接触到技击内容,我们兴趣大增,这时于老师就给我们加入功力训练。   于老师非常重视功力训练,他年轻时学艺,一个蹶子脚就曾练了整整一年半。他讲:“跟螳螂、八卦等拳法比起来,翻子拳要简单得多,只有二三十个招式,特点就是‘少而精’,凭速度取胜,靠功力赢人。”每天除了讲拳,于老师就是带着我们练功。主要练习站“腋来式”和“转枝式”,打“一步三拳”,练“砸丁”、“点脚”、“后腿”,早晚两遍,每次都是于老师在前面带着我们练,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基本功和单式都练完了,我们才逐个打拳给老师看,也就排队的时候能得到一会儿休息。练功是很枯燥的,休息的时候我们几个就玩玩翻跟头什么的,于老师见了就板了脸说:“练这些舍本逐末,费时误事,要练实在拳。”说着说着,于老师自己却来几下空心跟头给我们看。   于老师的腰腿柔韧性极好,能两手端着饺子,用脚掀门帘,自如地钻进钻出。他的拳谱上说“练腿须得有软腿,运腿如臂任自然”,他在教腿功时,传了一个“软腿”的练法,即站成低架的大弓步,保持身体的高度不变,向前迈步,每迈一步都要求后脚抬起“须从口出”,非常累人。戳脚的腿功还有站丁、转趾、踢板等等。于老师讲过他年轻时候有一次“走城墙”的事。过去城墙是斜坡的,墙砖一层压一层,每层都有很窄的砖沿,他那次急着给母亲买药,来不及走城门,就踩着砖沿走上了复州的城墙――这便是练习“站丁”的效果。      “多学,少练。”      于老师在教我们的时候,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多学拳,少练功。”称“多学”才能见识广博、技艺丰富,但只有“少练”才能功夫精纯,否则就会贪多嚼不烂。于老师曾遍访高师,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受到不少名家指点。所以,他会的东西很多,除了“奉天三老”的戳脚翻子外,还掌握了形意、八卦、螳螂、披挂等。在给我们讲拳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