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内涵
“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内涵
摘 要: 在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中,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并从道安的文质观、文体观和文化观三个方面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
关键词: “五失本,三不易” 涵义 理论内涵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于是佛经的翻译开始了,并且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一次高潮。然而当译经事业繁盛以后,“新本日出,玉石混淆。于是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例如,东晋僧人支敏度即认为支谦、竺法护、竺叔兰等人先后所译的三本《维摩诘经》“或词句出入,先后不同;或有无离合,多少各异;或方言训诂,自乖趣同;或其文梵越,其理亦乖;或文义混杂,在疑似之间”,明显地表达了对当时译经不严格遵照原文的不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东晋前秦时高僧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旨在提供翻译标准,规范翻译行为。
一、涵义
佛经“义多纸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道安将其纸缪归纳为“五失本,三不易”从译者主体性方面探讨翻译过程: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所谓“五失本”,就是指翻译梵文佛经时有一种情况允许丢掉原文的本来面目,力求使译文比较接近汉文的规范:(一)梵文倒置(词序颠倒),译时需改从汉文法;(二)梵经朴质,汉文华丽(魏晋时盛行骈文),为了流通(使读者能接受),不得不略加润饰;(三)梵经同一意义,往往重复三四次而不嫌繁杂,译时不得不删削;(四)梵经结束处,要把前语重述一遍,或一千字,或五百字,译时不得不删去;(五)梵文说一事,说完后重述一遍后再说别事,译时就将“重述”删掉。道安的见解蕴涵???很深刻的理论价值,
所谓“三不易”,是指译文在做到忠实原文方面常遇到的三种困难,进而要求译者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反对随意翻译: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道安说:(一)用现代语(当时的汉语骈文)翻译古代语(质朴的古梵文),难得恰当;(二)古圣先贤的精微哲理,后世浅学难以融会贯通;(三)释迦牟尼死后,弟子阿难造经非常审慎,后人以今度古,任意揣测,随意翻译,难得正确。道安所讲第一点,是要求译者尽可能地注意原文的文体风格;而第二、三两点,则是要求译者透彻地理解原文,不凭臆测,译时慎重从事。
道安的“三不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涉及读者的接受性问题和作者、译者和读者间关系问题的翻译论述。其“一不易”,“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指的是古今时俗的差距。道安意识到要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但又要努力做,这显然是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接受性。而“愚智天隔,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以及“释氏弟子尚且慎重选经,现由凡人传译更难”的“三不易”,大意都是作者与译者因人不同而有智力、环境的差异。
他的结论是:“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乎?”
道安的译经思想是主张直译的。梁启超据此认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直意译两派,自汉代已对峙焉可耳”。由此得知,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
二、理论内涵
具体说来,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思想反映了道安的文质观、文体观和文化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剖析。
1.文质观
“一失本”即体现了直译和意译的矛盾。道安主张直译,认为简略而不像原文那样繁复的译文,其实是掺了水的葡萄酒。然而他主张的直译极端化为逐字译,连原文的语序都不能更改。显然,道安认为语言形式也是翻译之本,丧失了原文形式就等于失了“本”。但是他提出的第一条――颠倒外文原有顺序,以使符合汉语语法――其实是无法否认的。因此,他自己也只得赞成“时改倒句”、“言倒时从顺”,要求译文符合汉语习惯,不至令人费解。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道安在强调保存原文形式时犯了过激的错误,把逐字译和直译混为一谈。其实,现在所说的直译是指译文合乎译语的句法结构,且传递了原作词语的基本意义,但意义是孤立的,没有考虑原语用词的上下因素。这与连词序都是按照原文排列的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