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表面现象及胶体化学.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表面现象及胶体化学

2、扩散双电层理论——解释外加电解质胶体聚沉原理 带电界面的双电层结构: 由于构成胶体的分子的电离作用和胶体的吸附作用,使某些胶体粒子带电,形成所谓”双电层“胶粒结构,双电层-----由吸附层与扩散层一起构成扩散双电层; ξ电势(电动电势): 吸附离子的吸附层胶粒与溶液 本体间的电势差,即x= δ处电势; 注意:ξ电位只有胶粒在介质中 运动时才表现出来,又称动电电位. Ag+I- I-Ag+ Ag+I- I-Ag+ Ag+I- I-Ag+ Ag+I- I-Ag+ Ag+ NO3- Ag+ NO3- Ag+ A NO3- NO3- NO3- Ag+ NO3- 吸附层δ 扩散层 通过扩散双电层理论的ξ电势易解释溶液中外加电解质浓度和离子价数对胶粒带电的影响。 如果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则离子浓度就增加,吸附层内反离子就会增加,而扩散层内过剩反离子则会减少,结果使扩散层厚度变薄,ξ电位降低; 如果反离子浓度继续增加,会有更多的反离子挤进吸附层,使扩散层厚度被挤压力到0,则吸附层内的反离子已完全中和了胶粒表面电荷,吸附层变成一个简单平板双电层,此时ξ电位为0。 双电层的厚度随电解质的浓度和价数的增加而减少。 同价离子对聚沉作用也有影响: 负电溶胶: H+ Cs+ K+ Na+ Li+(聚沉能力大小) 正电溶胶: Cl- Br- NO3 - I - (聚沉能力大小) * 解释现象 2 6.2 胶体化学 6.2.1 胶体分类与主要特征 1. 胶体分散系统及粗分散系统研究内容 (1) 分散系统的定义: 分散系统: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构成的系统; 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 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2) 分散系统的分类: 小分子溶液 分散 电解质溶液 系统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3) 胶体分散系统及粗分散系统的分类: ① 按分散质的质点大小分类: 真溶液: 质点 1nm(10-9m) 胶体分散系统: 质点大小在 1nm--1μm(1000nm) 粗分散系统: 质点大小 1μm(10-6 m) 均相分散系统 非均相分散系统 (质点 0.1 n m) 稳定 不稳定 ②按分散质及分散介质的聚集态分类 分散相 分散介质 通 称 举 例 气 液 固 液 液 液 泡沫 乳状液 溶胶或悬浮液 肥皂泡、灭火泡沫 牛奶、含水原油、乳化油 油墨、泥浆、水煤浆、乳胶漆 气 液 固 固 固 固 固体泡沫 沸石、泡沫玻璃、泡沫板 珍珠 加颜料的塑料 液 固 气 气 气溶胶 雾(云) 烟、尘 (4)胶体分散系及粗分散系统研究的对象 ①胶体分散系包括: 溶胶、缔合胶体、胶体电解质、大分子溶液 粒径大小在 1nm--1000nm(1μm)。 溶胶的主要特性: (1)特有的分散程度 粒子的大小在10-9-10-7m (1nm-100nm)之间,因而扩散较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压低,但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和乳光现象。 (2)多相不均匀性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3)热力学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5.2.2 溶胶的制备(了解) 溶胶的制备方法:凝聚法和分散法: (1)凝聚法: 由小分子凝聚成较大的溶胶分子。 ①物理凝聚法 利用突然冷却或改换溶剂等物理过程使物质凝聚. 汞蒸气通入冷水中,形成汞溶胶. 将松香的乙醇溶液加入到水中,形成松香溶胶。 将硫磺的乙醇溶液加入到水中,形成硫溶胶。 ②化学凝聚法 用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产物,使之停留在胶粒大小的阶段(必要时加入稳定剂)。 制金溶胶 KAuO2+3HCHO+K2CO3 → 2Au+3HCOOK+KHCO3 制硫化砷溶胶 2H3AsO3 + 3H2S → As2S3溶胶 + 6H2O 制氢氧化铁溶胶 FeCl3+3H2O(沸水) → Fe(OH)3溶胶 + 6H2O (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