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降膜冷凝器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于热泵实践研究.ppt

降膜冷凝器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于热泵实践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降膜冷凝器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于热泵实践研究

6.结论与讨论 为有效提高热泵性能和降低材料耗量,除了提高冷凝器局部换热系数,还需考虑冷凝器整体换热性能及可靠性 降膜冷凝器是在强化整体冷凝换热性能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开发的新型冷凝结构,根据蒸汽在冷凝器中的冷却凝结过程的热工状态变化及其特点,采取分阶段增强换热的方法,在每个阶段均采用不同截面换热管结构,从而保持凝结过程的高空泡率,有效降低凝结液膜厚度,获得最佳凝结换热强度,并在过热蒸汽或过冷液阶段也均保持高效换热,达到大幅增强冷凝器换热管整体传热系数的效果,而流动阻力可保持在较低水平 热泵产品实测表明,其可有效节省换热面积和换热管材耗量,并用于提高热泵整机性能。 变截面降膜冷凝器具有灵活适应热泵多变的工况调节需要、并适应各类冷凝器大型化的特点,便于对诸如大型热泵、超大型汽水换热器及电厂风冷、水冷凝汽器等进行结构工艺设计及整机可靠性控制,具有显著节省材料与费用的价值 降膜冷凝技术的研究和具体应用还有更多需要深化的研究工作,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本文作者联系方式 张茂勇 山东亚特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 zhangmy2006@ 张军 北京中科华誉能源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junzh2002@ 降膜冷凝器技术及其应用于热泵系统的实践研究 Falling Film Condens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eat Pump 主要内容 现有冷凝器存在的低效换热问题 降膜冷凝器的强化换热机理 降膜冷凝器数学模型 热泵机组采用降膜冷凝器的性能实测分析 降膜冷凝器应用领域与对金属材料的节约 结论与讨论 1、现有冷凝器存在的低效换热问题 局部强化冷凝换热与整机换热效率较低的矛盾 如何强化冷凝器的换热能力一直是热泵技术领域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在局部强化换热措施,采用粗糙壁面、扩展表面、螺纹槽管等关于管外和管内冷凝强化传热的方法可提高其换热能力,其中有的异形管在实验室单管冷凝试验中其换热系数可比普通光管高3~4倍以上 大量的热泵整机实践显示,其整机实际平均传热系数通常比光管高20~30%左右,并未充分发挥出高效换热管的强化换热效果,这是困扰许多热泵生产商特别是两器设计人员的一个重要问题。 1、现有冷凝器存在的低效换热问题 冷凝换热过程中流态及换热特性变化 水平管内蒸汽加热管外冷水时的蒸汽在管内沿程流态变化 1、现有冷凝器存在的低效换热问题 冷凝换热过程中流态及换热特性变化 进口段:过热蒸汽与干燥冷壁面接触换热,在冷壁面温度低于蒸汽饱和温度后出现凝结过程,并在壁面出现珠状凝结,进而形成薄液膜换热,由于包括管内热阻、管壁热阻和管外热阻在内的总传热热阻较小,传热系数可达3000~5000W/㎡K或更高,而管内冷凝换热系数甚至可达8000~10000W/㎡K以上 此后随着凝结液的增多,壁面液膜逐渐增厚并形成环状流、弹状流、塞状流和泡状流,换热管截面上反映气体所占比例的空泡率逐渐降低,在湿蒸汽与管壁间的液膜也逐渐增厚,液膜热阻在传热热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总热阻的主要部分,导致冷凝器换热能力显著下降 有的热泵冷凝器后期传热系数有可能下降到只有500~800 W/㎡K,导致全尺寸换热器的平均传热系数只有700~1600W/㎡K左右,从而需要更大的换热面积和结构尺寸以满足所需换热量,而许多厂家为节省成本选配尽可能小的换热器,则又带来热泵制冷或制热能力及其能效比(COP)的降低 1、现有冷凝器存在的低效换热问题 小结: 在通常的热泵机组设计中,采用局部强化换热通常难以改变整个蒸汽流程的流态变化,中后段的流态及其换热系数仍可能保持在低水平,需要寻找更合理的强化整个流程换热的技术途径 2、降膜冷凝器的强化换热机理 及时排除冷凝液的新型冷凝换热技术路线 降膜冷凝器的概念及其适用性 2.1 及时排除冷凝液的新型冷凝换热技术路线 清华大学原彭晓峰教授提出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发明了“等流速汽水换热器” 等,采取如下措施及时从管壁处排除冷凝液,将冷凝过程始终保持在初始段的高效换热状态: 短管换热 汽液分离 自动中间排液 合理的管数与布置等 自动分液冷凝换热器 专利号:Z0 2.1 及时排除冷凝液的新型冷凝换热技术路线 技术效果: 有效地选择高性能传热流型和过程; 最大限度避免复杂流型发展演化,减少所造成的传热弱化和运行压降等; 巧妙利用和发挥短管效应,在换热器内自始至终维持高传热形态; 保证蒸汽在换热器内的流速基本不变,充分利用蒸汽流动剪切效应,破坏表面凝结液形态,达到形态选择与汽液分离:流速影响的保持;整体性能的均匀化。 实测结果: 换热面积比强化管小25%,整机金属材料耗量比同类产品节省2/3以上,该新型汽水换热器结构已经进入规模推广阶段 针对热泵及家用空调机组领域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