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市场乡村社会研究历史与趋势.docVIP

基层市场乡村社会研究历史与趋势.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层市场乡村社会研究历史与趋势

基层市场与乡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趋势 ?   ?【摘要】中国的乡村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社会,而遍及乡村社会的基层市场一度成为了研究乡土世界的逻辑起点。对基层市场的研究,学界在其形成演变、结构体系、性质功能、与乡村社会的关联乃至区域市场等领域都结出了丰硕之果。当下的基层市场研究存在有待拓展的新领域:寻求市场体系与乡村治理体制转型的契合,呈现国家权力向社会和民间转移的图景,重构国家整合与乡村社会自我整合的耦合机制。 ?   ?【关键词】基层市场社区;乡村社会;农村集市      ?一、基层市场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   ?1、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集市的形成、集期的安排和市场的结构   ?一是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根据消费者均匀分布在一个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并具有同样的需求和收入特征等假设,认为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其覆盖范围可以画成以该中心地为原点的一个圆,在每三个中心地圆形市场区之间的空白处会形成次一级的中心地。依此类推,由于同级中心地之间均以同等的强度向外扩张、挤压,每个中心地与其周围六个中心地市场之间形成部分重叠,最后中心地圆形市场区则可变成具有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克氏理论模型是一种假设条件下的理想模式。   ?二是集市周期性与时空协同理论[1](P21-23)。在对集市的周期性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市场赶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安排是为了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获得方便的服务。时间间距和区位间距之间的含蓄关系被称为“时空协同”。“空间上的接近意味着时间上的分离”。即两个市场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其中又有时空协同的“消费者假设”和“商人假设”之说。   ?三是集市环与等级体系理论[1](P24)。集市环是集市在水平面的延伸,被定义为“服务于一个特定区域并有一个已知的迁移顺序的统一的集镇群”。集市(镇)等级体系是集市在纵向的内在结构。不同集镇,在规模、功能、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差异,相互间通过地域、功能上的竞争和互补,形成了区域集镇的等级体系。实际上,集市周期性与时空协同理论和集市环与等级体系理论都是中心地理论的延伸和扩展。   ?2、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研究集市的性质和功能   ?相当一部分学者把乡村集市看作是一种传统的市场。从集市的起源来看,先是偶尔的不定期的以无易有,后来随生产力发展,为了扩大选择的范围,节约搜寻的成本和提高交换的成功率,形成了定期的集市。石忆劭把农村市场系统分为传统的周期性市场和现代性固定市场两类。认为周期性集市从事的是传统的活动与实践,使村庄这一微观世界与更大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在周期性集市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化市场是现代市场的组成部分,它以区域专业化商品生产和农村主导产业的培育为基础,打破了地域界限,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市场注定要分化重组,演进为现代市场或走向衰落。[1](P72-74,75-94)   ?国内外不少学者还探讨了集市的功能。艾迈认为周期性集市具有地方性交换、内部贸易和中心地三种经济功能。王笛对传统集市的功能进行了非常生动传神的描述,就是在今天的乡村集市上,我们会发现这一幕幕具体可感的、鲜活的“话剧”仍在继续上演。如果说王笛是浓墨重彩地渲染,杨懋春在《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中则用白描的手法呈现了一幅传统集镇的风景画:来自不同村庄的农民在那里相会,他们在酒店或茶馆里或默默品茶、或谈论时事、或侧耳倾听……,喧嚣的集市犹似一条静静流动的小河。王铭铭在《人类社会学与中国研究》一书中也对中国集镇的功能进行了总结:集镇不是简单的市场,而是库拉圈、互惠场所、夸富宴的举行地、再分配的网结、社会的竞技场和文化展示的舞台。[2](P127-131)显然,他主要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集市的功能。   ?3、施坚雅的集市体系理论   ?施坚雅核心的理论成就被概括为集市体系理论和城市体系理论,其集市体系理论仍然是中心地理论的运用,采用的也是经济人类学的方法,但他的基层市场社区理论影响了西方一代汉学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几乎到了凡研究中国市镇史、集市史者都无法回避的程度”[3]。施氏的集市体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市场社区(共同体)理论。他首先从农民的周期性消费需求出发,指出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市场无论作为在村社中得不到的必要商品和劳务的来源,还是作为地方产品的出口,都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它满足了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家庭自产不自用的物品通常在那里出售;家庭需用不自产的物品通常在那里购买”。并把这种在农村广泛分布的市场称作“基层集市”(也叫标准集市)。他认为农民生活于一个基层市场共同体中:“如果说农民是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那么这个社会不是村庄而是基层市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