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要求与公平选择-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构建_论文.docxVIP

浅谈发展要求与公平选择-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构建_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发展要求与公平选择-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构建_论文.docx

浅谈发展要求与公平选择: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构建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 制度构建 养老保险 论文摘要:传统农村养老制度已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步瓦解,现存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于国家财力支持不足和保险对象错位等原因还不能真正承担起保障农村老龄人廿的重任。因此,要从保障方式、保障水平和法制建设三个方面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在社会转型的关口,老龄社会的迫近使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将从1991)年的6%上升到2030年的13%,2040年的19%。”然而,与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传统社会里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不断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新道德观念的侵蚀,适应现代社会的保障体制也迟迟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确立。中国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的渴望和日益窘迫的保障条件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断拉大。中国的农民是弱势群体,而农村中的老年人又是这部分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建设,保障这部分人的晚年生活,这既是使所有公民都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也是弥合不同社会群体间分配差距,彰显社会公平的历史选择。 一、我国传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解析 1.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在我国,无论是法律的明文规定还是建立在传统孝文化基础上的非正式制度都要求子女对老人履行赡养义务。因此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家庭养老一直在农村养老中占有绝对支配性的地位。即使在今天,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农村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农村的社会生活也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日益弱化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首先,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家庭负担老人的能力下降。其次,现代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传统伦理道德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尊老敬老养老观念淡化。再次,大部分农村青年向城镇转移,也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另外,我国政府对于家庭养老的实施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政府对家庭养老缺乏主动监督,只有法院对养老纠纷案件的仲裁这种被动监督的形式;另一方面,政府对家庭养老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2.土地养老保障作用降低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取得了土地承包权,此后,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和土地来作为自己的养老保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也出现了降低的趋势。一方面,家庭承包制使我国农业生产仍然沿袭了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不仅难以抵御较大的市场和自然风险,同时也难以承受生老病死的高额支出。不仅如此,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尚未改变以农业积累支撑工业发展的传统发展战略,中国农副产品价格一直比较低,所以很多青壮年农民不再依靠土地维持生存,而是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依靠打工收人来维持生活。进入90年代,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粮食产量下滑的情况,特别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甚至出现大面积撂荒的现象。由此可见,土地已经不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以之养老更是奢望。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重构 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保障制度的瓦解与现代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因为制度建立的复杂性,更是由于国家保障能力的制约,新制度建立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和1955年确立了城市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障制度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6月30日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了农村的“五保”制度,据此国家对农村的孤寡老人的生活包括养老问题予以了保障。但除了农村孤寡老人外,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都被国家排斥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之外,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众多,而国家财政又比较紧张,另外农民拥有了国家给予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农村老龄化的严峻性对完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1986年,民政部在山东烟台开始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立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为基本原则并实行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从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人到实践阶段。但这一制度的设计存在诸多不足,决定了根据这一方案不可能在我国农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国家财政支持不足。虽然确立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为基本原则并实行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但由于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未通过约束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