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视角下“石首判决”.docVIP

《公众舆论》视角下“石首判决”.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众舆论》视角下“石首判决”

《公众舆论》视角下“石首判决”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2009年10月17日,当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的判决结果揭晓,手持“免责”协议的死者家属,最终有5位因“组织群众聚众闹事”而判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是什么导致了不同的舆论走向?关于判刑原因“组织群众聚众闹事”,笔者亦不禁生疑。一呼百应,民事案件中无权无势家属的抗争何以能迅速形成群体性事件?也许,李普曼《公众舆论》中的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一   李普曼认为:“到达读者手中,每份报纸都已经是一系列选择的产物,这些选择包括印什么新闻、印在什么位置、每条占多大版面、各自重点是什么等等。这里没什么客观标准。新闻机构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①   判决次日,《东方早报》头条为《石首群体事件被告最高获刑5年――组织、煽动群众聚众闹事 构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报道了法院的调查及判决结果:“石首市永隆大酒店厨师涂远高跳楼自杀身亡。死者亲属为向酒店索要赔偿,将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并组织、煽动他人堵塞交通,打砸财物”,“造成公安、武警人员共62人受伤;16台警用车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新闻只能是事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或达到某一阶段的状况。单看这则头条,不明原委的人可能以为这是一起简单的恶性聚众闹事,组织者受到了惩处,参与者得到了教训,然而事实也许不是这么简单。当时我想到的词是:秋后算账――地方政府用了一招诱骗策略,利用群众对于官方承诺的信任,实行打击报复,此事势必激起新一轮舆论狂潮。《东方早报》在编排操作时经过价值判断,选择这个与上海本地不直接相关的案件的判决结果作为头条,是否在表达些什么?   看了新浪网,也许人们就可以探察到事情的另一个层面,新浪评论《石首事件秋后算账是权力报复 地方政府形象透支殆尽》引用了严复的名言“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来形容当地政府对于此事的作为。孰是孰非???决结果是否合理?《东方早报》在报道中说:“死者亲属为向酒店索要赔偿,组织、煽动他人堵塞交通、打砸财物。”新浪说:“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交通要道设置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而《凤凰周刊》说,事发次日死者家属就已与政府达成协议,同意警方入场转移尸体,但围观的群众不同意,骂涂家人没有用。   新闻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必然源于事实,但却与真相不是一回事。如果把广告、社会集团的操纵等包括进去,最终新闻媒体所呈现的事实真相必然大打折扣。而报纸自身的价值判断、操作惯例、编辑的编排、记者的立场,则决定了读者以怎样的方式进入新闻,从而发生怎样的反应。最终所有的因素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制造舆论所需要的能量。   因而人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一片段,而人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比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产生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②关注不同媒体,相信大众会对石首事件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东方早报》带有一些感情色彩,“组织”、“煽动”这类词似乎为石首事件定性:有组织有计划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家属蓄意煽动,处心积虑;新浪温和一些,围观起哄是群众自发性行为;《凤凰周刊》则是另一个侧重集体性的民意表达和诉求,哪是家属煽动群众,是群众鼓噪家属,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公权力横行霸道,为弱势群体出气。虽然都以现实环境为蓝本,但不同的描摹或多或少与客观现实存在偏离。不同的拟态环境使得事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势必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的判断和舆论走向。   二   纵观石首事件,可以说这是由一起民事案件所牵扯出的大批群众个人诉求的非理性舆论表达。最终,“免责”的家属有5位被判刑,当地官员的理由是,协议只是对“非组织、参与打砸烧的其他行为”不追究,没说对“有组织”等行为不追究。然而街头抗争何以能一呼百应地形成舆论狂潮而成为群体性事件?   对舆论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的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现象所作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③在这一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脑海中的舞台是永隆大酒店。为他们提供舞台形象的是家属的讲述、流传的信息,他们脑海中的舞台形象是死于非命的厨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亲属,是蛮横无理的公权力……   “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作出激烈的本能反应。而人在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中的表现产生的后果――假如它们是一些行动,就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的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一旦虚拟事实的刺激产生了针对事物或他人的行动,矛盾就会迅速发展。”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