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拟态――动物防御“绝活”.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拟态――动物防御“绝活”

拟态――动物防御“绝活”   动物的防御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能够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如果一种动物由于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或不可食的动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这种防御方式就是拟态。拟态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参与,即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骗者。   严格地说,拟态是动物初级防御的一种。动物防御行为可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除了拟态外,还有穴居、隐蔽和警戒色等类型;而动物的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包括回缩、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位、反击、臀斑和尾斑信号、激怒反应、报警信号和迷惑捕食者等类型,这些行为都可以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不过,动物的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的概念只适用于不同种类之间的防御而不适用于种内。拟态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实行拟态行为的也多属于较为弱小的动物,否则,它们就很容易被天敌捕捉吃掉。      贝氏拟态与缪氏拟态      拟态最早是德国博物学家史普格尔于1793年在植物中观察到的。有趣的是,植物中的拟态现象其实并不普遍,因此他提出的拟态现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数十年之后,英国博物学家贝茨前往巴西亚马逊河流域进行动物考察,才开始关注在那里生活的动物中常见的拟态现象。他在考察中发现,有些无毒昆虫会装扮成其他有毒、有害或不好吃的动物的模样,使鸟类或别的捕食动物不敢贸然捕捉,从而在捕食者犹豫不决之时迅速逃之夭夭。   这种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大多见于鳞翅目昆虫。贝茨当时惊奇地发现,亚马逊平原各地域的蝴蝶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即分布在同一地区的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属于不同科)的蝴蝶体色和斑纹彼此极其相似。于是,贝氏于1862年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说来解释在巴西丛林中的发现,认为这种现象是可食性蝴蝶在自然选择作用下模仿体内有毒素和具有警戒色的蝴蝶种类而导致的结果,而选择压力的作用者则是捕食蝴蝶的鸟类。不过???这些蝴蝶尽管外部形态异常相似,但在解剖学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却仍然存有很大差异。这种拟态现象后来就被称为贝氏拟态。   随后,在1878年由另一位自然学家缪勒发现了两种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种互相模拟的拟态现象,因此称为缪氏拟态。他以简单的数学模型证实,同一地区不同种类的有毒蝴蝶也有在外表上趋同的倾向,这是因为对天敌的联手“教育”能够减少这两种蝴蝶中任何一种的个体死亡数量。因为鸟类必须通过亲身尝试才能得知某种昆虫不适口,几种均不适口的蝴蝶形色相似,这样便可减少因被尝试而牺牲部分个体的机会,特别是可以共同分担被年幼鸟类在学习期间误食所造成的死亡率。      争相委身于胡蜂的昆虫      贝氏拟态最著名的例子是可食的副王蛱蝶在外貌上模拟不可食的黑脉金斑蝶。这两种蝶在分类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科。黑脉金斑蝶又叫普累克西普斑蝶,其翅上有醒目的橙色、黑色和白色,这种警戒色对捕食者来说则意味着有毒和不可食。黑脉金斑蝶的幼虫以马利筋属植物为食并能把其中的有毒物质强心苷贮存在自己身体的组织内,即使是发育到成虫阶段都可用于防御捕食自己的天敌。鸟类吃了这种有毒物质就会剧烈呕吐,以后就再也不会去吃类似形态的蝴蝶了。并不是所有的马利筋属植物都含有强心苷,不过,食用这些植物的黑脉金斑蝶虽然是无毒的和可食的,但有过中毒经历的鸟儿也不会去吃它们。副王蛱蝶也乘机利用黑脉金斑蝶的这套完善的防御系统,在形态和色型上进行模拟,并同样能躲过鸟类的捕食。   贝氏拟态在其他昆虫中也很常见,可以表现在形态、色型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捕食动物通常不捕食胡蜂,因为它有一样可怕的武器,那就是尖锐的毒刺,若是被刺到的话,不但极其痛苦,甚至有死亡的可能。胡蜂身上有醒目的黑黄色相间的条纹,以此来对其他动物发出警报,这种“警戒色”不论是对捕食者或胡蜂都是有利的。而一些蝇类(如食蚜蝇)、虻类(如花斑牛虻)、天牛类(如虎天牛)、蛾类等自然界中的弱者,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也不惜委身于胡蜂一族,拉大旗作虎皮,在一瞥之下,其大小、形状、颜色、模样都和胡蜂非常相似,甚至也能发出胡蜂所特有的嗡嗡声。它们的腹部长有长长的毒针般的附器,并常常把身躯弯来弯去,好像时刻在设法刺螫敌害似的。这样,它们不仅逃脱了被吃掉的命运,甚至当它们披着类似胡蜂的外衣在天空中悠哉游哉时,其他的动物避之还惟恐不及呢。   有趣的是,胡蜂也会模仿别的动物,其中的伪装大师要推天鹅绒胡蜂的幼虫。它的头部长得同蛇头一模一样,几乎可以乱真,身体的形状、颜色以及眼睛的形态等都与蛇惟妙惟肖,难以分辨。      自家拟态:让同类也受骗      更奇特的是,在同种蜂类中也有拟态现象,如很多无刺的雄蜂却能够模拟有刺的雌蜂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