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政治谣谚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舆论形态
政治谣谚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舆论形态
谣谚,是当时社会上口耳相传的一种通俗的#65380;便于记忆的歌谣#65380;俗谚,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65377;本文所着重讨论的是政治谣谚#65377;政治谣谚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它具有十分严肃的政治内容,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它不仅有着来自民间的鲜活流传形式,还传达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信息#65377;
一#65380;谣谚传播概况
谣谚与政治谣谚#65377;谣谚传播是口头传播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形式#65377;“谣”,即不配乐的口头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之“毛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谚”,即广为流传的熟语#65380;俗语,许慎《说文解字》云:“‘谚’,传言也”#65377;①谣具有歌的特性,谚具有话的特性;谣表达内容复杂,因而略长,谚表达内容简明,因而略短#65377;由此看来,谣谚之间还是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的#65377;但之所以二者可以合称,是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在形式上或因押韵而朗朗上口,或因对仗而便于传诵,在内容上多反映一种比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这是其长期传承的重要原因所在#65377;
谣谚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本文所着重讨论的政治谣谚,具有与一般谣谚不同的特殊之处#65377;首先,这些政治谣谚并不针对日常性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件,而是关于社会某些公共事务和突出问题的舆论和评价,它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共同社会评价,其内容往往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许多“热点”#65380;“焦点”问题密切相关#65377;其次,这些政治谣谚,常常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是一种参与和反映政治的手段#65377;
政治谣谚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65377;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65377;西周后期大篆逐渐成型,这标志着方块字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基础#65377;在中国,文字传播的历史绵长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字的使用一直是主流精英阶层的特权#65377;相反的,人口数量占压倒性优势的农民和下层城市居民一直处于“有语言#65380;无文字”的状态,因此在广阔的“民间”,与这一状态相适应的口头传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谣谚就是这种口头传播的主要表现#65377;
所谓“民间”,是与“官方”相对而言#65377;政治谣谚,正是那些无法通过官方途径来表达意见#65380;参与政治的社会成员所寻找到的一种表达方式#65377;得以广泛流传的谣谚,大多数都蕴涵着民间的共同意见#65380;共同认知和共同愿望,是这部分社会成员普遍性#65380;公开性的社会评价,因此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65377;
一般来说,这些以谣谚形式流传的社会评价都是与社会主流意见有偏差的,甚至是相左的#65377;比如《尚书?汤誓》中记载的一则谣谚:“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65377;”夏桀的暴政招致民愤滔天,这则谣谚表达出民众对夏桀的怨恚仇恨,流传甚广,以至于后来这一歌谣还成了商伐桀的借口与檄文#65377;在夏王朝未亡之时,这种充满仇恨的诅咒显然与官方舆论大相违背#65377;这是一个相当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政治谣谚则采取了较为温和#65380;更少颠覆性的面目#65377;
作为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政治谣谚以民间舆论的姿态,并不仅仅扮演着官方舆论的补充者,其更显著的角色当是官方舆论的制衡力量#65377;
二#65380;政治谣谚的社会舆论功能
作为我国古代社会重要舆论形态的政治谣谚,其社会舆论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65377;
针砭时弊,反馈民意#65377;正如《汉书》中所言,“言上号令不顺民心……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政治谣谚常常承担着这样一个“回音壁”的任务,表达对时弊的看法,将所谓的“怨谤之气”及时反馈给统治阶层#65377;“采诗观风”就是这样一个反馈机制下的产物#65377;文字形态的诗与风,其前身就是口语形态的谣与谚,“采诗观风”是先秦特有的一种制度,王朝派出专门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其目的就是为了从这些民间歌谣中获知民情,洞悉民俗#65377;虽然这一制度后来不复存在,但“观风”这一观念却被长期保留了下来#65377;从史册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对民间歌谣十分敏感,甚至朝中议事,也常常有大臣以谣谚来作为讽喻工具#65377;在传播工具欠发达时期,民间政治谣谚所传达的反馈信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十分宝贵而难得的#65377;在针砭时弊#65380;反映民意方面,《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了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