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市场取向妨害媒体社会责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极端市场取向妨害媒体社会责任

极端市场取向妨害媒体社会责任   继国内某卫视相亲节目因言论火辣、论调富有争议一跃成为国内收视冠军后,这类以极端市场价值取向为卖点的交友类节目,一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多个电视台,所幸广电总局多次下发管理通知,及时给即将失控的相亲类节目踩住刹车。然而,如今大家仍不难发现,充斥着各种极端取向、低俗趣味的节目、栏目,依旧在部分媒体中大行其道。这不由地让媒体人自省,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递重要而有效的介质和社会公器,社会责任何在。   媒体职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新闻人以“特权”,但同时也要求新闻人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责任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传统媒体、新媒体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抓住受众的目光,已经成为各类媒体面临的最大课题。笔者认为,争夺高收视率、追求独家爆料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众媒体,必须杜绝极端的市场取向。      新闻媒体中极端的价值取向由来已久      现代新闻媒介传播理论来自西方。在西方,绝大多数的新闻媒体为私人所有,因此资本对媒体的控制无所不在,媒体被当做赚钱机器。在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驱使下,追逐商业利润成为媒体第一位的目标,市场“卖点”压倒一切,发行量、收视率以及随之而来的广告进账才是硬道理,只要“读者需要”、“观众喜欢”,该报的可以不报,不该报的可以爆炒。   在极端市场取向的作用下,“坏消息才是好新闻”成为西方媒体信奉的新闻价值标准,越是反常的、负面的、突发的、耸人听闻的事情才越有新闻价值。   西方媒体对所谓的“负面”报道有特殊偏好,是有历史传统的。以美国为侧。在对伊战争中美军的虐俘丑闻事件中,《纽约时报》就做了一百多次封面报道;2005年飓风灾难之后,《纽约时报》也多次对政府救灾不力以及造成堤坝倒塌的原因,进行反复追问,全面追踪报道。作为新闻媒体大国,美国不仅将目光聚焦在国内,而且在报道其他国家的新闻事件上,也会表露他们挑刺甚至偏激的本性,把问题呈现在社会公众和政府面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日益显现,报纸、电视等媒介所提供的新闻前所未有地丰富。据2009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发布会上的消息,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报纸1900多家,期刊9500种。在受众有限的情况下,各家媒体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   靠什么来吸引受众眼光、靠什么使自己的话语能被关注、靠什么在众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了所有媒体人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但这其中,就有媒体靠出位的策划、极端的市场取向,追求市场占有率。200g年2月,温州某平面媒体就曾刊登过《情人节里的便利店,安全套销量突增4倍左右》的稿件,反映因为情人节的原因,平时便利店里羞答答的安全套成为热销产品。而在上年,该媒体还曾报道过,情人节第二天清洁工发现垃圾桶里丢弃的安全套比平时多的新闻。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此为噱头策划稿件,实在不妥。媒体面对的是各个年龄层次的受众,如果以低级趣味去迎合某些群体,势必会对其他群体造成伤害。   从这两则新闻稿件不难看出,它们将情人节的意义完全与性捆绑在了一起,对于一些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青少年群体,这样的影响可想而知。同样,在成人看来,这样的新闻报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份报纸的定位,与低俗、档次不高联系在一起。也许当天这则新闻能成为独家,但失掉了品位和格调。媒体人在策划时是不是得好好斟酌一下?      指向性标签层出不穷。媒体需要自省      也许是为了形象、生动,也许是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曾几何时,一些群体或事件,被贴上了“二代”、“门”的标签。“富二代”、“官二代”等概括,暗含指向性,因为在反面报道中,这个词的使用率会更高一些,如东方卫视播出《浙江温州“富二代”集体吸毒被捕》,浙江日报刊发的《温州“豪门”会所惹争议,入会要求是“富二代”和车模》等。   为什么媒体在日常的采编过程中,会凸显“富”或“官”?为什么一定要将这个标签的指向醒目化?笔者以为这是迎合了部分人对社会富裕人群或为官者的一分好奇或是一种畸形的“关注”。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造成富人阶级和普通群众的差距,同时,由于住房等各类供求矛盾的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还有百姓在平时生活中,碰到政府“衙门”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也使普通百姓与政府部门产生了隔阂。诚然,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但加以如此“明示”并进一步放大,其社会影响力势必比单纯对某一新闻事件加以描述要大得多。而且,如此明显地将群体以富不富、官不官加以区分,势必造成群体的对立,激化已有的矛盾。   然而,如今在报端、电视荧屏上,一旦涉及家庭富裕或公务员子女的新闻,英标题多数会被贴上“二代”标签。笔者曾经请教过一位媒体的编辑为什么一定要拎出这个“亮点”。她如是说:如果没有“亮点”,这条报道的价值就会打折扣,被淹没在芸芸新闻之中。媒体传播与仇官仇富的情绪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