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土文学地域性反思与深入
乡土文学地域性反思与深入
摘要:地域性是人们评论乡土文学的重要视角,也被认为是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但是,近年来,一些乡土作家表示出对地域性的批判和拒绝。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前乡土文学创作界和批评界有密切关系,折射出一些乡土文学作品在地域性表现方面存在的缺陷。实际上,地域性与乡土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只是地域性的表现不应该简单化和表面化,而是需要深入到生活背后,在乡村生活、人物和语言当中自然而深刻地呈现出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性与乡土文学的关系面临较大的变化,需要更深入地认识乡土文学精神的意义,关注地域的内在文化精神,在更深层面上持守乡土文学地域性的独特底蕴。
关键词:地域性;乡土文学;反思;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5-0072-07
一、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及其论争
文学地域性有着丰富的理论前提。中国古代文学中,刘勰的《文心雕龙》较早强调文学地域性的意义。它在评论分别孳生于北国的《诗经》和南方的《楚辞》时,指出前者“辞约而旨丰”的简约深沉艺术特点背后所蕴含的是北方质朴的地域文化精神,而将后者“瑰诡而惠巧”的华丽唯美风格归结为“楚人之多才”,是南方地域文化的精神产物。这显然是对文学与地域关系的较明确思考。在世界文学范围内,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更全面,也更有代表性。在著名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丹纳明确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当作决定文学创作的三大基本要素。丹纳的思想曾经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只是因为他所谈的影响文学诸要素中没有包括阶级性,因此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者的批判,影响逐渐缩小。
宽泛来说,城市书写中也应该存在有地域性特征,如广州、上海、北京城市之间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对它们的文学书写产生较明确的地域性特征。如欧阳山《三家巷》所叙述的广州生活,与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生活,与张爱玲、王安忆作品中的大上海生活,地域性差异相当显著,这些作品也蕴含着与这些生活差异相一致的文学地域个性。不过在文学研究中,城市书写的地域性特征往往为人所忽略。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在逐渐趋同,地方差异和特色也在迅速缩小,人们在谈论文学地域性时基本上不涉及这一领域。
换言之,人们谈论文学的地域性特点,基本上都是特别针对以乡村生活为书写对象的乡土文学。在对乡土文学的各种命名和对乡土文学作家的评论中,就多关涉到地域性的内涵。如鲁迅以“游子”写“乡愁”对乡土文学的最早命名,以及周作人以“地方趣味”来作为乡土文学的核心内涵,都包含明确的地域特色因素。当代乡土文学史家丁帆以“三画四彩”(“三画”指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四彩”指自然色彩、神性色彩、流寓色彩、悲情色彩)来定义乡土文学,更是特别彰显了地域性的重要性。至于人们在评价废名、沈从文、“20年代乡土作家群”等乡土作家时,也都将地域性作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和特色来看待,几乎每一个乡土作家都被与特定的地域相密切勾连。废名的湖北黄梅,沈从文的湖南湘西,蹇先艾的贵州,台静农的安徽,王鲁彦的浙东……当代文学中的“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茶子花派”等称谓,都充分彰显了这些乡土写作的地域性特色。包括被许多人排除出“乡土文学”范围之外的“十七年农村题材文学”,也尽显各个地域特色的魅力。可以说,在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中,地域性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它是乡土文学多彩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文学最外在的典型特征。
但是,近年来,在乡土文学创作界出现了一种对地域性强烈质疑乃至否定的声音。例如,来自新疆的乡土诗人沈苇就明确拒绝文学的地域性。他结合文学史史实,指出:许多东部发达地区的作家,如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等,创作中也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但文学评价中却很少有人提及,那些被凸显出地域特色的作家几乎都是来自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因此,他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就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在对作家地域性特征强调的背后,隐含的不是正常的平等视角,而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居高临下的审视,带着猎奇式的想象和精神上的优越感。因此,他认为文学的地域色彩已经成了落后地区作家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胎记,是落后和愚昧的象征,“穷人和第三世界的人总是地域特征明显的人,而暴发户和强势集团则希望用‘全球化’来取代自己身上尴尬的‘地域性’”,表达了批判和拒绝的态度。同样,甘肃藏族作家严英秀也对当前乡土文学创作、特别是西部乡土文学中的地域性表现表示严肃的质疑,发出了这样的追问:“我们是表现这古老的西部大地和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变异和生长,在持守和嬗变中再创造出真正的反映母族大地的现代诉求的新的西部传统,还是永远地开掘取之不尽的‘西部’资源,让自己的文字成为类似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旅游中那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