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敬”予“和”朱熹礼乐价值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予“敬”予“和”朱熹礼乐价值论

予“敬”予“和”朱熹礼乐价值论   摘要:朱熹认为“敬”与“和”为礼、乐的价值主体,并在先秦哲学的基础上作了理学式的丰富与发展,将理学与礼学作了有效的融通。而“敬”主要体现为一种工具价值,“和”则为目标价值,二者不仅具有礼乐的情感伦理特性,同时还突显了礼乐实践主“敬”的价值导向。总体看来,礼乐是朱熹沟通天理与人欲、贯通上学与下达的桥梁,其情感伦理的本质属性为朱熹的思想体系增添了温润的气质。   关键词:朱熹;“敬”;“和”;礼乐价值论;情感伦理   中图分类号:B2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5-0088-07   在我国传统礼学思想体系里,“敬”与“和”分别构成了礼、乐之核心价值观念,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左传?僖公十一年》中周内史过也明确指出:“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大戴礼记?劝学》亦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都说明了“敬”之于礼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道德本质属性。关于“和”,《礼记?乐记》指出:“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强调“和”为乐的伦理本质属性与功能。可见,“敬”与“和”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了传统礼乐哲学与伦理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伦理范畴。到了朱熹这里,在继承“敬”与“和”为礼乐之伦理价值主体的传统礼学思想的基础上,他又以博大精深的理学系统为理论背景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将“礼”与“理”作了巧妙的融会贯通。他明确指出:“为礼以敬为本”①,“和是乐之本”②。当然,朱熹的“敬”、“和”观念有着浓厚的理学意蕴,表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   一、礼乐之“敬”   “敬”,《说文解字》曰:“敬,肃也。”段玉裁注云:“肃部曰:肃也,持事振敬也。与此为转注。”③ 现代汉语中,与此相关的“敬”字义有三:(1)恭敬,端肃;(2)尊敬,尊重;(3)警戒④。实际上,“敬”字及其意义早在三代和春秋时期就已大量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诗?小雅????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国语?周语上》:“肃恭明神,而敬事?老。”等等。在《论语》中,“敬”字出现21次,共约两层含义:(1)“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如《学而》篇“敬事而信”,《宪问》“修己以敬”;(2)“对待人物真心诚意的有礼貌”,如《里仁》“又敬不违”,等等⑤。可见“敬”字的意义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情感与德性,二是外在的行为及态度。   朱熹将“敬”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意义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强调“‘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又道:“‘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甚至认为:“敬则万理具在。”⑥ 他在《四书章句集注》里明确阐释“敬”曰:“敬者,主一无适之谓。”⑦ 段玉裁认为朱熹的这一解释“与敬义无关”,而朱熹的弟子陈淳却对之十分推崇,并作了进一步演绎和诠释。他说:“程子谓主一之谓敬,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礼乐的哲学世界”(项目编号:11YJC720011)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无适之谓一。文公合而言之,曰主一无适之谓敬,尤分晓。”陈淳认为二程在孔、孟论“敬”的基础上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人道以敬为本”的说法,其“敬”字主要是“就学者做工夫处说”,“所关最大”。而朱熹对“敬”字的解释融会贯通了二程之言,要更为晓畅明白。不过,何谓“主一无适”,朱熹并没有对此作出过详细的解说,陈淳则道:“所谓敬者无他,只是此心常存在这里,不走作,不散慢,常恁地惺惺,便是敬。”⑧ 由此来看,“主一,就是心思集中”,“无适,就是心常在这里”⑨。也就是说,朱熹所主张的“敬”之一义,主要仍是在二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修养心性的工夫要诀,强调“敬”就是指专一坚定的道德修养与生活态度。他所作的《敬斋箴》就专讲日常持敬的修为工夫,受到了其弟子及后世理学家们的大力推崇,陈淳即撰有《敬斋箴解》,对之逐段做了详细的注释。“敬”作为礼的核心价值主体,在朱熹这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朱熹注释道:“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⑩ “惮”即“害怕”,而前有一“严”字,即有整肃与尊敬之意{11},可见“严惮”当有敬的含义,实指“敬畏”。朱熹本人也曾以“畏”释“敬”,他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敬,只是一个‘畏’字”{12}。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