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果所引发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课异果所引发思考

同课异果所引发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184—01   摘要:本文通过同课异果现象的对比,得出成功的课,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心态,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合理选择问答对象或及时补充纠正,从而带动自己和学生们的积极情感,有效防止引而不发的消极学习行为。   关键词:同课异果 学生心理 思考   对于教同一年级两个班的老师来说,遭遇教同一课内容却有不同效果的尴尬事时有发生吧。   就拿我来说吧,在每次教学广告词时,即使我对生活中的广告语的语言特点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对表现形式也作了透彻地解剖,可面对作业,学生除了套用生活中现成的广告语,难有自己的创新之作。在学生的眼里,广告无非就是向公众传达一种商业信息或宣传某种思想或劝诫某种行为的应用文,虽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广泛运用,但离他们两点一线(家庭、学校)的生活重心远了一些,因而很难有内心真情的触动。难出新作,这也难怪。这一次教学广告词的时候,我换了一种方式,期待惊喜出现。在时间的安排上我精心挑选在暑假结束,刚开学的几天。放暑假的时候还叮嘱同学们假期里多出去走走,随父母进行一次或近或远的旅行,走进大自然,走进名山大川,去领略生活的美好,要求学生写一段感言:假期旅行,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堂课是在(3)班上的。简单的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小组内谈假期旅行感受。话匣子一打开,学生们谈得兴起,五分钟过去,我要求各小组推荐人选在全班交流感受。第一个女同学很兴奋地说,这次假期她随爸妈回了老家四川大足,平时爸妈因为工作关系很少一块陪她玩,这次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参观大足石刻,其实一路上她并没有记住多少有关石刻的历史和传说,反倒是记住了路上爸爸妈妈脸上久违的红光和笑靥,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她感觉很幸福,末了还俏皮地说,真是感谢大足之行,让我的家和和美美。我趁势引导:你能用一句简洁、上口、押韵的话来总结你的大足之行吗?她想了想,说:游览大足石刻,幸福每时每刻。同学们都惊叹着鼓起掌来。我转身把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接着,只见有个小组的同学不约而同地指着他们组的一个斯斯文文的女生,那女生不容我点名,站了起来,她说自己退休的外公外婆在仙女山上买了房子,只要是节假日,都会上山去玩,这个暑假最让她难忘的是上面遍地的绿草,鲜嫩而美丽,这又让她想起春天上山赏花时所看到的蝴蝶纷飞,落花飘零的情景,尤其是当外公外婆这两位白发老人在那里散步的时候,自己真怀疑是不是到了仙境里,碰到了两位炼灵丹的老仙。此时,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我也忍不住笑着说:你的话让我想起了《桃花源记》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美文。那同学惊喜地瞪大眼睛说:我也想到这两句!我赞赏地问她:能用一句简洁、上口、押韵的话来总结你的仙女山感受吗?她冲口而出:早想好了,是“芳草鲜美引群蝶,落英缤纷如仙境”。教室里又一次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我把这句话也写在了黑板上。受这两个同学发言的影响,想谈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有个男同学站起来说,他说这个假期他就在重庆,广告上不是说了吗:重庆,非去不可!去哪儿都不如重庆,所以,没去旅行。周末的时候,跟着老爸去附近的歌乐山、照母山、鸿恩寺等公园跑跑步,有时候还去长江、嘉陵江边钓钓鱼,眼中看到的要么是摩天大厦,要么大厦掩映下的山,要么是绕山而过、穿城而流的大江,他说他想用重庆是“山城”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总结感受:山与城的辉映,你与我的重庆。我带头鼓起了掌,并叫他上黑板把这句话写上。课在每个学生动情的诉说中继续进行着。我也因势利导地就黑板上的几句为例,告诉他们,这就是广告语,并把广告语的语言特点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对表现形式也作了透彻地解剖,最后告诉同学们:“你们就是这些名胜古迹的广告语策划者,你们成功地为它们写了一则广告,这是用自己的真情所作,是独一无二的。”我如愿地完成了教学。   第二堂课是在(5)班上的。由于有了第一堂课的成功,我信心满满地跨进了(5)班教室。激情导入和小组谈论后,我很满意于同学们的小组谈话,我相信他们也会给我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于是开始了全班交流。马上有一个男生举手发言,他说自己假期去三峡旅游,很喜欢沿途的风景,用“八百里三峡风景,三千年魅力重庆”来总结他的感受很恰当。看着学生得意的笑,我认为这是套用了现有的广告语,总觉得这偏离了我所预设的目标,我提醒他,游览途中最让你有所触动的一点要说出来。学生似乎觉察到了老师的不满意,没人敢举手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先前所营造的氛围一下子没了,我压制住内心的不快,结合刚才学生所说的句子和(3)班学生所创作的广告词,努力上完了这一课。我知道,这堂课学生收获甚少。   为什么会出现“同课异果”的情况呢?下来后我反复琢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者谁出了问题?在(3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