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形成与上古蜀道主线路移换
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形成与上古蜀道主线路移换
摘要:蜀道作为联系关中平原和四川平原的主要交通线,开拓和养护经过千百年的经营。相关历史经验,成为有益于交通建设的宝贵文化遗产。蜀道穿越秦岭的线路,主要有故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随着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蜀道主线路发生大致以自西而东为趋向的移换。这种历史变化显示出咸阳长安地位的重要,也体现了交通道路设计者和交通体制管理者以为交通应当服从政治、经济需要的理念。而中国古代交通史和中国古代交通文化的一个侧面,亦因此得到认识的条件。
关键词:咸阳;长安;蜀道;主线路;故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
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1000106
李白《蜀道难》有“不与秦塞通人烟”[1]名句,指出扼守蜀道秦岭关隘的“塞”的存在。作者和读者并不明究此???秦塞”是何处关塞,是因为蜀道秦岭线路本有多条,而“秦塞”亦实有多处。在蜀道历史中,几条秦岭线路在当时交通格局中的位置,先后各有主次轻重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蜀道秦岭区段有不同的主线路。这种变化的发生有多种因素,而关中地方文化重心的变化也显现重要的作用。分析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与蜀道主线路移换的关系,可以深化对区域史和交通史以及相关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
一、“故道”主线路时代从蜀道秦岭线路开通的年代先后来推断,位于陕西宝鸡以南的散关很可能是最早的蜀道“秦塞”。从文化遗存分布的密度而言,关中平原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获得较早的开发,被神化的农学经验总结者曾经在这里活动[2]。蜀道的出发点因此曾经由自关中西部。
秦即有“故道”县,县治在今陕西宝鸡南。《水经注·渭水上》:捍水“出周道谷北,迳武都故道县之故城西”。地名可见“周道”和“故道”。而西周中晚期铜器散氏盘铭文中亦有“周道”字样。据王国维考论,周散国在散关一带,此周道即《水经注》“周道谷”之“周道”①。可见,这条道路的开通年代相当早。《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所谓“白水险阻,栈
①王国维《散氏盘跋》:“……顷闻之陕人言克鼎出处在宝鸡县南之渭水南岸。此地既为克之故虚,则散氏故虚必距此不远。因知‘散氏’者即《水经·渭水注》‘大散关’、‘大散岭’之‘散’。……‘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观堂集林》卷一八,《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3册。
道败绝”,是说故道在今陕西略阳白水江一带的地段。故道又有由此通向天水地区的栈道。
所谓“故道”,应是蜀道其他秦岭线路得以开通并逐渐成为主线路之后的称谓。这条道路北端的“秦塞”即散关。散关被看作“关中”区域的界限标志之一。《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记载:“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司马贞《索隐》:“韦昭云:‘函谷、武关也。’又《三辅旧事》云:‘西以散关为界,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也写道:“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又《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都关中。”司马贞《索隐》:“咸阳也。东函谷,南峣、武,西散关,北萧关。在四关之中,故曰‘关中’”。关于“关中”区域限定的理解有所不同,也有说函谷关以内者,也有只说两关者,言函谷关、武关,或者函谷关、散关。《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怀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司马贞《索隐》:“韦昭云:‘函谷、武关也。’又《三辅旧事》云:‘西以散关为界,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关于老子出关的传说,有解释“关”是散关的意见《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中“至关”的“关”,有函谷关和散关两说。司马贞《索隐》:“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张守节《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括地志》云:‘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散关因散国得名。可知,这条道路的开通当在西周甚至更早。
周原甲骨所见“[克]蜀”文字(H11:97)[3]和“蜀人”参与武王伐纣军事行动的历史记录《尚书·牧誓》:“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氏传:“八国皆蛮夷戎狄属文王者国名。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史记》卷四《周本纪》:“千夫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