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族群历史记忆身体再现
族群历史记忆身体再现
[摘要]身体装饰是身体的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特定群体的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社会身份标记、族群文化记忆的身体再现、个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身体政治的折射。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红瑶通过身体及其装饰行为表达对族群历史记忆的认同,并使之以身体实践的方式一代代地得以传承和“再现”。
[关键词]红瑶;身体再现;文化表达
[作者]冯智明(1982-),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C95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066-006
本文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和而不同:广西多民族聚居区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11FMZ015)阶段性成果。
在人类学的身体研究领域,建构论是一个主要的理论流派,关注身体的社会性,即“自然”的身体成为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隐喻和镜像的方式。建构论认为,身体是展现社会文化的场所。在其研究取向中,“身体”概念是象征性的,主要的研究对象不是身体本身,而是身体对社会文化的“再现”。身体装饰是身体的文化“再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以广西红瑶族群为例,探讨红瑶传统身体装饰对族群历史记忆的身体再现问题,以期同时对建构论的社会身体研究理论有所回应与反思。
一、研究背景
建构论将身体的社会性予以概念化为“井然有序的身体”(ordered body),有两方面的基本意涵。一方面,主张身体由社会建构而成,视人类身体为被政治制度、规范性制度等管理和规训的对象,“强调身体是社会的栖身之处,表示唯有透过这种研究方法,我们才能察知社会系统的巨大结构力量。”另一方面,将身体理解为社会分类系统的隐喻,身体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存在象征对应关系。费侠莉(Charlotte Furth)称建构论的诠释类型为身体的“再现”(representation),并认为其提供了“身体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身体装饰对于理解身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类的身体是着衣的身体,所有的人都以某种方式给身体‘着衣’,没有一种文化会听任身体一无装饰。”换言之,人类通过身体装饰赋予??体以各种文化意义。笔者曾在《社会身份标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一》一文中提出,一个特定族群的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至少包含四个层面,其中之一即是对族群历史文化记忆的身体再现,身体经由身体装饰行为与文化记忆和社会秩序建立象征对应关联。在服饰文化研究中,少数民族妇女服饰往往被称为“无声的史书”、“无文字史书”、“穿在身上的历史”等,也强调身体对民族历史记忆的再现、记述和传递。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主要聚居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支系——红瑶,因妇女传统服饰颜色以红色为主而得名。内部由语言差异又分为山话(优诺语)红瑶和平话(汉语方言)红瑶两个支系。本文使用的资料来源于笔者从2007年到2010年在龙胜县红瑶地区(主要为江底乡矮岭寨)持续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工作,以红瑶妇女的身体装饰为主。关于红瑶妇女身体装饰的专题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多注重对妇女服饰的颜色、形制、工艺等的描述,而从身体研究的角度对其再现历史记忆的讨论则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红瑶身体装饰对历史记忆的再现往往与民族传说、仪式等结合在一起。
二、“红瑶纪尾”:盘瓠图腾“同体化”现象
瑶族的盘瓠神话详细记载在民间汉文文献《评皇券牒》(《过山榜》)中,很多瑶族支系(主要是瑶语支)均有保存。各版本内容虽有出入,但比较完整地叙述了瑶族出身、十二姓、史上不纳税的根源以及部分迁徙路线,故事情节与《后汉书》中助高辛氏与犬戎之争的盘瓠神话相似:“瑶人根骨即系龙犬出身,评王得龙犬一只,毛色斑黄。因咬杀高王有功,评王赐其与三公主成婚。将盘瓠一身遮盖,绣结五色斑衣一件遮身,绣花带一条缚腰,绣花帕一幅束额,绣花裤一条藏股。夫妻居于会稽山深山,生育六男六女,评王册封盘瓠为始祖盘王,并赐盘、沈、黄、李、邓、周、赵、胡、郑、冯、雷、蒋十二姓。盘瓠于游猎中被羚羊角刺死,评王发给十二姓王瑶管山券牒,赐予会稽山万顷山场,永免徭役。”
盘瓠崇拜在瑶族服饰中多有体现,史籍中多有记载瑶族人好“五色”,喜着“斑斓”衣,衣裤“有尾形”等。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渍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瑶,本盘瓠之后。椎髻跣足,衣斑斓布褐。”至今,很多瑶族支系模仿神犬的首、尾、耳等显明的身体特征制作服饰,以示崇拜和纪念。
在龙胜县瑶族地区,流传着一句“盘瑶纪头,红瑶纪尾”的俗语,表示盘瑶和红瑶在服饰上对始祖盘瓠的不同纪念方式,盘瑶模仿其头部,红瑶模仿其尾部。这一服饰形制是盘瑶和红瑶维持共同的族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