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致空气》教案 语文版
《致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掌握诗歌象征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教学重点】
(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感悟诗人精神上的追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认为你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是什么?
师:对,在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有亲情、友情……,今天我们来读读邵燕祥的诗歌,去感受一下他对人间真情的讴歌。
二、作者简介
邵燕祥,193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1948年入北平中法大学学习,解放后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记者。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请同学朗读,注意诗歌朗读的生意的节奏的把握。
3.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
鼾息(hān) 垂拂(fú) 窒息(zhì) 鼻翼(yì) 厮守(sī) 闪烁(shuò) 摇曳(yè)
4.解释下列词语
厮守:互相守着。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摇曳:摇荡。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四、合作探究
1.理清结构层次。
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情绪发展,各节都写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
第三部分(第6节):总结全诗,概括空气与人类永不分分离的亲密关系。
3.朗读第一节,思考:
赏析“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你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的妙处。
诗人的开头在写完空气的作用之后,用拟人化的手法,深情讴歌了空气的特点:质朴、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语言高度概括、凝练,为后文抒情定下了感情基调。
4.朗读第二部分,思考:
(1)本诗2至5节是从哪几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
第2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第3节:写空气的基本属性。
第4节:写空气给“我”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第5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美好的希望和青春的朝气。
(2)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几节,谈谈你的感受。
示例:当我读这几节诗时,不仅联想到而且感受到那种至真至纯,终生不渝的人间真情。
(3)第2节里的两个“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夜、孤独之深,从而更突出“你”的陪伴对“我”的重要。
(4)第3节仅仅是写空气的基本属性吗?你读这几句诗时,想到了什么?
这不仅仅是空气的基本属性,它很容易使人想到那种至真至纯、忠贞不渝的人间真情。
(5)“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什么?
不是。除了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有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慰和鼓励。
5.朗读第6节,思考:
(1)“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在内容上是不是与第1节雷同?
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结构上,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与第1节遥相呼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本节与第1节不雷同。这里是重申了第1节的空气的特点,又更进一步点出了空气的另一个特点“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2)最后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句运用了对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6.感悟主题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的意蕴深刻的抒情诗。对于这样的诗除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去理解外,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悟。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象征友谊,有人说象征理想,有人说象征信念,有人说象征真理……你认为它象征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在你身边有没有那种“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却又“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东西?谈谈你的发现。
诗人把空气作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这样的典范。诗人赋予了空气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第二问,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写作特点:
(1)象征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4.2 各种各样的土壤(一)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4.2 各种各样的土壤(二)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一)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三)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4.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二)同步练习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电与磁教案3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电与磁教案1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电与磁教案2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4节 电动机教案 (新版)浙教版.doc
- 2018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2节 电生磁教案 (新版)浙教版.doc
- 师缘主题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基于偏好MOEA_D算法的气发动机多目标优化标定研究.pdf
- 师范技能课件比赛一等奖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师范生初中美术说课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师范技能课件图片素材库最新完整版本.pptx
- Unit 2 Making a Difference Understanding ideas 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教学设计-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docx
- 师范生技能大赛PPT课件语文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基于扭矩的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pdf
- 1.2.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高二数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
- 师范文化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