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PPT
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 果糖-6-磷酸 ATP ADP Gln Glu 葡糖胺-6-磷酸 N-乙酰葡糖胺-6-磷酸 乙酰CoA CoA N-乙酰胞壁酸-U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Pi NADPH NADP N-乙酰葡糖胺-1-磷酸 N-乙酰葡糖胺-UDP UTP PPi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Park”核苷酸的合成 第二阶段: 在细胞膜上由N-乙酰胞壁酸五肽与N-乙酰葡萄糖胺合成肽聚糖单体———双糖肽亚单位。 ☆这一阶段中有一种称为细菌萜醇(bactoprenol,Bcp)脂质载体参与,—它通过两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相连,载着在细胞质中形成的胞壁酸到细胞膜上,在那里与N-乙酰葡萄糖胺结合,并在L-Lys上接上五肽(Gly)5 ,形成双糖亚单位。 ☆这一阶段的详细步骤如图所示。其中的反应④与⑤分别为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所阻断。 肽聚糖单体的合成 G - M - P - P -类脂 M - P - P -类脂 UDP UDP- G ② UDP ① UDP - M P -类脂 Pi ⑤ P - P -类脂 杆菌肽 ④ 万古霉素 5 甘氨酰-tRNA ③ 5 tRNA 插入至膜外肽 聚糖合成处 G - M - P - P -类脂 肽聚糖单体的合成——细菌萜醇 细菌萜醇(bactoprenol):又称类脂载体;运载“Park”核苷酸进入细胞膜,连接N-乙酰葡糖胺和甘氨酸五肽“桥”,最后将肽聚糖单体送入细胞膜外的细胞壁生长点处。 结构式: CH3 CH3 CH3 CH3C=CHCH2(CH2C=CHCH2)9CH2C=CHCH2―OH 第三阶段: 已合成的双糖肽插在细胞膜外的细胞壁生长点中,并交联形成肽聚糖。 这一阶段分两步: 第一步:是多糖链的伸长———双糖肽先是插入细胞壁生长点上作为引物的肽聚糖骨架(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分子)中,通过转糖基作用(transglycosylation)使多糖链延伸一个双糖单位; 第二步: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用(transpeptitidation)使相邻多糖链交联————转肽时先是D-丙氨酰-D-丙氨酸间的肽链断裂,释放出一个D-丙氨酰残基,然后倒数第二个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与相邻甘氨酸五肽的游离氨基间形成肽键而实现交联。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与某些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一些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但是它们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① ?-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 是D-丙氨酰-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两者相互竞争转肽酶的活性中心。当转肽酶与青霉素结合后,双糖肽间的肽桥无法交联,这样的肽聚糖就缺乏应有的强度,结果形成细胞壁缺损的细胞,在不利的渗透压环境中极易破裂而死亡。 ②杆菌肽: 能与十一异戊烯焦磷酸络合,因此抑制焦磷酸酶的作用,这样也就阻止了十一异戊烯磷酸糖基载体的再生,从而使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受阻。 四、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 初级代谢产物 定义: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举例: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特征: 不同的微生物初级代谢产物基本相同; 初级代谢产物合成过程是连续不断的。 次级代谢产物 定义: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举例: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特征:结构复杂、途径独特、生长后期、产量较低、功能不明、质粒控制。 抗生素 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的化学治疗剂。 抗菌谱:每种抗生素的杀菌范围。 抗生素的效价 可怕的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第一次用药剂量要足; 避免在一个时期或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 不同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对现有抗生素改造 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 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200多种,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有十几种。根据真菌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或真菌毒素引起的病理改变,可将真菌毒素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震颤毒等。 微生物次生代谢物合成主要途径 糖代谢延伸途径 莽草酸延伸途径 氨基酸延伸途径 乙酸延伸途径 p143 图5-40 工业固氮(NH3) 高能固氮(HNO3) 生物固氮(NH3) 氨化 硝化 反硝化 N循环示意图 微生物细胞的代谢调节主要的两种类型: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酶活性的调节 酶合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