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讨
论文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凭借科技力量,人们已经对客观世界有了非常深
刻的了解。然而,人类对于自己的主观世界——封自身赖以理解、探索客观世界的
大脑工作原理一口知之甚少。人们说二十一世纪应该是一个认知时代,一个脑科
学时代。的确,抛开人脑的心智功能谈论认知犹如撇开天体谈论宇宙。人脑的主要
心智功能是思维,所涉及到的有语言、逻辑、计算、分析、音乐、美术、想象、创
造等模式。隐喻思维是语言思维中的重要形式,其认知一定也必须在人脑认知大框
架下进行。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思维现象。隐喻思维有其特异的形
式、特征和功能。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但一直以来它都被归类在语言修辞研究范畴之内。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隐喻认知理论,将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
层面转变为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层面。与此同时,神经科学在研究手段上突飞
猛进地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电生理的方法在线观察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近年来,
Resonance
PoteIl石a1)或mⅡu(fImctional
Ma口etic hnagillg)等技术手段来考察隐喻
认知的神经机制,以便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一传统问题。
在借鉴国外学者采用电生理方法研究隐喻认知的经验基础之上,本研究通过
ERP实验手段,以汉语为语料,以操汉语的本族年轻理工科大学生为被试,采集他
们理解汉语隐喻时的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离线分析和讨论,用以
探究汉语隐喻认知特有的神经机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论文从大脑信息加
工的视角,用脑成像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的方法,在大脑语言认知大框架下研究汉语
隐喻认知,主要贡献如下:
一、发展了合理解释隐喻认知的模型。对于隐喻的加工方式,西方理论中最经
步加工模型”。尽管从共时的角度看,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可取之处,而且在隐喻发
展和认知的某一个阶段可以采用其中某一种模型解释,即隐喻的创始阶段(新隐喻)
Johnson的“一步加工模型”来阐释。然而,笔者认为,隐喻本身从仓U始到概念
化就是一个从新隐喻向死隐喻的演化过程,相应地,隐喻认知是~个从两步加工过
渡到一步加工的发展演化过程,即是一个根据认知主体对于特定隐喻熟悉度而变化
的加工过程,这种“过渡观”在理论上发展了对于隐喻认知模型更为合理的解释。
二、提出了联想是隐喻映射机制的假说。隐喻理解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理解,其
理解过程是两个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映射的心智方式是联想。这不仅因为隐喻认
知体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而且因为联想的语义连接有其神经网络信息连接的基础。
联想在隐喻理解中的重要功能在于,将输入的隐喻字面意义与心理图式进行匹配,
从而忽略字面意义而将隐喻意义导出。对于新隐喻加工的出发点是从本义加工开始
的,当认知主体在惯常的神经元簇连接中找不到与字面意义的匹配模式,便会另辟
蹊径寻求其他相近或相关的意义进行匹配连接,这一过程是由大脑信息加工的可塑
性决定的。对于固化了的死隐喻加工,哪怕它处于一个混乱的形式之中,只要神经
网络检测到该隐喻的一部分,便可通过惯常的连接方式进行神经元簇连接,即通过
联想与该隐喻加工原型进行隐喻意义匹配。
三、强调了隐喻认知主体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隐喻认知受到诸多语境因素
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分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本文特别突出分析了主体因素对隐
喻认知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认知主体对隐喻的熟悉程度、生活经验、年龄结构
和文化层次。笔者认为,主体因素在语言认知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为认知主
体只有具各隐喻认知能力,他/她才能理解隐含在字面意义以外的隐喻意义。如果
一个认知主体根本就不懂某种语言,或尚未习得某种语言(婴幼儿),或丧失了某种
语言能力(失语症者),那么他/她对于一般的语言理解都会成问题,更不用说理解
隐喻了。主体对隐喻认知能力缺失的情况下谈客观语境就显得多余,在这种情况下,
哪怕客观语境再关联也等于对牛弹琴。因此,隐喻认知首先得从隐喻认知主体开始,
从他/她对具体隐喻的熟悉度开始。
四、实现了对汉语隐喻认知研究方法上的突破。理论再好,若要有说服力,还
得经过实践的检验。既然隐喻认知主体在隐喻认知过程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我们一定可以在人脑信息加工中找到隐喻信息加工的轨迹。从一方面看,尽管国外
学者已经率先从大脑神经机制层面观察隐喻的生成机制、理解机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