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第六章复习资料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课程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把握课程的含义,需要把握以下三层意思:
①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②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内容,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
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⑴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能反应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⑵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实现的。
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⑶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期待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有七个方面的规定性:①时限性②具体性③预测性④操作性⑤整体性⑥层次性⑦递进性
⑷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课程目标的依据
⑴对学生的研究 ⑵对社会的研究 ⑶对学科的研究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机会、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
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4.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5.教学计划的构成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察制度和实施要求构成。
6.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教科书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试听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
(6)启发性
⑺可读性
⑻便于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 课程实施
1.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
分析教学任务;(①学生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惠林机械有限公司实习报告.doc
- 意象第二章1.ppt
- 成为客户的顾问.doc
- 成品检验控制管理规范.doc.doc
- 我也追星(5月28日).ppt.ppt
-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与税费政策.doc
- 我国配电自动化现状.doc
- 我在你的窗外徘徊.doc
- 我有一双会观察的慧眼最终稿.doc
- 我的2009年工作总结.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