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文字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品文字稿

作品文字稿 标题 沈战东:永远走在青春的路上 正 文 青春年华,在他28岁生日这一天,戛然而止。 爱与梦想,在他疲累至极酣然入睡的一瞬间,也突然止步。 1月30日零时30分许,年仅28岁的郑州援疆特警沈战东,一个工作起来可以用“拼命三郎”来形容的英俊小伙,连续工作24小时后,在乌鲁木齐驻地备勤岗上,猝然离世。 医生开出的诊断书上写着:劳累过度,猝死。 那一天,是沈战东和战友们援疆的第206天,也是他和新婚妻子婚礼后的第55天。 沈战东,河南省新郑市人,1982年1月30日出生,郑州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特警四大队民警,三级警司警衔。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愿意停下脚步,今生为祖国放哨站岗。———摘自沈战东2010年1月20日日记 生命在维稳一线停转 1月29日晚至1月30日凌晨,对于沈战东的亲人和战友来说,是此生难以承受的一夜。 沈战东的爱人王晖和往常一样,在郑州家中,等待着沈战东的短信或来电。2009年12月6日,谈了4年恋爱的他俩,刚刚在沈战东的家乡新郑市办完婚礼。1月13日,沈战东就到郑州市特警支队请命,再赴援疆前线。 29日晚,沈战东给王晖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她,自己正在备勤。两人聊了会儿新装修的房子,沈战东还乐呵呵地给不知何时才会有的孩子起了个名字。过了一会儿,沈战东说:“你先睡吧,早点休息,我累了。” 王晖答应了,可她睡不着。按惯例,每天战东在临睡前还会给自己发个短信。她等啊等啊,这条短信一直没发过来。 过了一个多小时,王晖忍不住拨打沈战东的手机,可一直没人接。她坐起身来,给沈战东发了条短信:“老公,你平常那么爱说话,现在怎么不理我了。你不是说过年让我来新疆吗”。 王晖不知道,这条短信,沈战东永远也看不见了。 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里,沈战东的宿舍里,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死营救。 从2005年起与沈战东一起入伍、一起参加援疆任务,又住在同一宿舍的郑州援疆特警申晓飞,清楚地记得当晚发生的一切。 “战东那一晚上不停地和我说话,好像一辈子的话,都想一个晚上说完一样。”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申晓飞点燃一根烟,猛吸两口。 他说,白天大家连续巡逻、训练已经整整一天,而沈战东加上头一天的轮值,已经有24小时没休息了。 申晓飞半开玩笑地催沈战东:“你不累吗,烦不烦啊?快睡吧。” 沈战东干干脆脆地答了句:“好”。倒在床上后,他就再也没了声息。 “其实战东爱人的电话打来时,抢救医生告诉我们,战东……已经走了。”申晓飞眼泪再也忍不住,冲出眼眶,“当时手机铃声不停地响着,可中队长和战友们痛哭失声,谁也不敢去接那个电话。” 1月31日,王晖和沈战东的父母、妹妹,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乌鲁木齐。 在郑州特警乌鲁木齐驻地沈战东的遗像前,曾是军人的王晖潸然泪下:“战东,你是在一线牺牲的,身为妻子,我为你自豪。你的青春永远定格在28岁,一路走好!” 有一种责任叫做义无反顾,每当任务来临我们都没有退却。 ———摘自沈战东2009年7月7日日记 四次执行重大任务 沈战东身高1.70米,体重60公斤,在警务训练中,与大多人高马大的特警队员相比,他的身材条件属于“弱势”。可是,在郑州市特巡警支队1000多名警员中,他是仅有的5名全能队员之一。 “他身体太好了,所有郑州援疆特警中,就数他最好动,身手也最灵活。”郑州特巡警支队四大队四中队队长赵利杰说。 2008年3月以来,中国经历了西藏“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 沈战东和四中队里的大部分战友们,作为支队骨干成员,参与了维稳、救援、安保等重大任务。 赵利杰清楚地记得,2008年3月22日,在青海藏区执行维稳任务中,沈战东和战友们乘车行驶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路上,路面积雪在5厘米以上,车辆打滑、行驶困难。 沈战东第一个跳下车,将自己的棉被、褥子和防寒服铺在打滑的车轮下面,在高原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奋力推车。在他的带动下,大家踩着冰雪、喘着粗气推车数公里,终于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5日,沈战东和7名队员急行军38公里到达汶川漩口镇。发现断水断电后,他们又徒步返回都江堰,把发电机绑在钢钎上,爬陡坡,踏乱石,翻山越岭,冒着不断的余震,用一整天时间,硬是把100多公斤重的发电机抬到漩口镇,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 “7﹒5”事件发生后,沈战东和战友们作为第一批援疆特警来到乌鲁木齐。在200多天的执勤维稳工作中,沈战东和战友每天背着2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大街小巷日夜巡逻。 沈战东在7月20日的日记里这样写着:“太阳像灼灼的烈焰,狠狠地烧着我们,抬头就是一阵眩晕,可我们没有丝毫退却,我们坚信每一次步巡,甚至每一次迈出,就是一个安全的信号,这信号将驱散乌鲁木齐市市民心头的恐惧、不安和阴霾,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论哪个民族,他们都在渴望和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