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课件
一、绪论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管 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 免疫授课内容 三、免疫应答过程 四、免疫耐受 五、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表现为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不发生可检测到的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可产生正常免疫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是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一般免疫应答所共有的特点:需抗原诱发,有一定的潜伏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通常将抗原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称为正免疫应答,将免疫耐受称为负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和免疫正应答均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对自身抗原的耐受,避免发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或内源新生抗原应答,执行抗感染、抗肿瘤的防卫功能。 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的平衡实际上是“阴”与“阳”的平衡,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免疫耐受不同于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 免疫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机体只对耐受原无应答,对其他抗原仍可产生正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引起,对免疫系统普遍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原均不发生应答或仅低应答,停用抑制剂后,免疫应答可恢复正常。 免疫缺陷:由于遗传或疾病等因素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缺陷和功能障碍。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免疫耐受既可天然形成,也可人工诱导建立。 天然耐受:不成熟T、B细胞接触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形成对所接触抗原的免疫耐受。这种耐受可维持终身。 后天耐受:指受多种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应答的能力消失而导致的耐受,影响因素去除后,对该抗原的应答能力可逐渐恢复。(p17: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p154:二、影响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根据免疫耐受形成时期不同分为: 中枢耐受:指未成熟T、B淋巴细胞对相应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指成熟T、B细胞对相应抗原所产生的耐受。 两类耐受的形成机制有所不同。 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阴性选择 注意: ★胸腺及骨髓基质细胞所表达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普遍表达的共同自身抗原,而胸腺及骨髓外的器官组织特异性抗原并不在胸腺及骨髓基质细胞表达,对这些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克隆不被消除,它们发育成熟,输至外周。 ★自身应答性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与胸腺和骨髓基质细胞表面表达的pMHC亲和力过低,从而逃避阴性选择。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仍可通过多种机制清除和抑制这些自身应答淋巴细胞,以维持自身耐受。 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阴性选择 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克隆忽视 克隆无能 免疫负调节 克隆清除 研究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免 疫 耐 受 超敏反应 移植排斥 反应 慢性感染 性疾病 肿 瘤 + - 自身免疫病 免疫耐受主要内容 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点 免疫耐受分类及其形成机制 研究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第一节 概述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内众多免疫细胞、免疫分子间以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网络体系,以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 机体通过精细调节,使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既能有效消除外来抗原,又能避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IR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对自身成分的耐受,还是对非己抗原的排斥都是在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 免疫调节贯穿整个免疫应答过程,由多种免疫分子(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膜表面分子等)、多种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DC、巨噬细胞等)、机体多个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共同参与。 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失调或异常,对非己抗原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就会丧失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机体将会受到有害损伤;如果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系统具有感知自身应答的强度并自行实施免疫调节的能力。 负反馈调节是免疫调节的主流 没有激活就没有抑制 抑制必定严格地针对已激活的T细胞,即反馈作用所下调的,是已经出现的、高强度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在机体内,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不是相互孤立的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免疫调节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利用免疫调节的机制,可开发免疫干预手段,用于自身免疫病、肿瘤、超敏反应或严重感染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免疫调节主要内容 1.免疫调节的概念 2.免疫调节机制 一、绪论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涂料用滑石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1年护士资格考试统考历年真题汇总及答案.pdf
- HGT3737-2018 厌氧胶粘剂行业标准.pdf
- SPSS16.0教程完整版课件.pdf
- Axure-RP-9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慕课版)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pdf
- WWT 0043—2012碳十四年代测定骨质样品的处理方法.pdf VIP
-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900字】.docx VIP
- 【40套试卷合集】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英语九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pdf
- 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全套课件】.pdf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试题详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