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数学课堂中盲生主体性发挥
浅谈数学课堂中盲生主体性发挥
[摘要] 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视障儿童数学教学比较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因视觉缺陷的影响而导致的盲生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的兴趣等,教师教学的关键是唤起学生学习时的主体性意识。该文认为,可以从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针对盲生不同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盲生不同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盲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
[关键词] 盲生 主体性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盲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有的缺陷使他们容易对数学这种抽象的学习产生厌烦。因此,对盲生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发挥盲生的主体性。培养和提高盲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盲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盲生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盲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盲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1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增强盲生主体意识
由于学生视觉的缺陷,盲校数学课堂教学容易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这样,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被动地在老师设置的教学模式中转圈。在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中,盲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生动性,长此以往,减弱了盲生的求知欲和独创能力,使其丧失了主体意识。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往往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形成民主平等、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学生就会乐学、爱学。因此,作为盲校教学组织者,应把自己置身于盲生群体之中,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积极发现每名学生的闪光点,要相信通过努力,每名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教学中要经常使用一些带有尊重性、期盼性和鼓励性的语言,如:“你是怎么想的?”“真有办法”“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谁来帮老师解决一下?”等,以激发情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任意的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各一个,并分别除以3计算出商及余数。师生打擂台,由学生报数给老师,老师判断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不能被3整除,余数是几?由于老师对学生所报的数都能迅速准确地判断,盲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老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能被3整除,大家想学吗?”学生这时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发言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结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盲生主体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盲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经验表明,只有让盲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设置问题情境,使问题与盲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形成差距,造成认知上的冲突,促使盲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求,激发盲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意识。例如教学“积的近似值”时,让盲生举出各种单价的物品以及数量,进行交易买卖表演,发现超过两位小数的总价无法付款,怎么办呢?老师这时候引出“近似值”,并因势利导,让盲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让他们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再进行指导摸书。这样教学,使盲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了认识的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盲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提出:“圆锥的体积是否真的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接着通过分学习小组进行动手实践,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需要几次才能装满。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倒三次才能装满圆柱,再通过已学的圆柱体积公式,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盲生在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动手,形象生动地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不必死记硬背。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意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如果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又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产生畏缩的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境,设置的问题既是学生可接受的,又是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如:教学“圆的周长C=πd”时,引导学生先由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入手,再求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最后总结出周长C是直径d的3.14倍,推导出C=πd的公式。教师要是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求出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