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自律与他律.docVIP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自律与他律.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自律与他律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自律与他律 摘 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虽然促进了信息传播,却也从主体、内容、形式和客体四方面对既有的信息传播规则提出了挑战,并带来了网络诈骗、人肉搜索、信息泄露等突出问题。基于这种情况,必须对现有规则进行重构,具体来说,有他律与自律两种手段。从现代媒体的技术特点与信息的自由传播角度而言,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规制应优先适用自律手段,法律应采取多种措施对自律规范的形成进行支持。关键词:新媒体 信息传播 技术 规则 自律新媒体的崛起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则,特别是在Web2.0时代,个人在信息传播的发布、接收两端都担当了主力,传统媒介模式中媒体、受众与监管者三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而各种角色在重新选择定位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向极端。事实上,看似复杂的新媒体也有其不变的发展规律。从脸谱(Facebook)到开心网,从推特(Twitter)到微博,新媒体在全世界不断复制其崛起模式的同时,亦遵循着基本的发展趋势——不断降低信息传播的门槛与成本,进而导致话语权的分散和下移。而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动力,就是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让新媒体一举摆脱了第四媒体的地位。从聚友网(My Space)、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到人人网、开心网再到博客、微博,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贯穿始终。但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认为:“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当下,信息技术革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侵犯人格权、版权、广告欺诈等老问题在新媒体领域继续放大,网络诈骗、人肉搜索、信息泄露等新问题又不断产生,其实质是技术对传统规则(主要是法律规范)的突破,根源在于人类在运用技术过程中对社会秩序的僭越。一、新媒体对传统信息传播规则的突破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由谁来说(主体)、说什么(内容)、怎么说(形式)、对谁说(受众)几个要素构成。新媒体技术对传统信息传播规则的突破,也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展开的。1.信息发布主体门槛的降低——发言人更多了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组织的设立有很高的门槛——报纸、杂志需要刊号,广播电视则必须由广电行政管理???门批准设立。这实质是通过公权力手段保障无线电等资源的有限开放,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新媒体则不同,信息技术的进步保证了网络资源的充分供给,进而推动信息发布成本和门槛的降低。这种情况下,公权力通过对主体的控制以实现对信息传播活动的有效规制,已经行不通了。而发展到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信息传播迈入了“零门槛”时代。2.内容事前审核制度的失灵——“把关人”角色弱化以“内容审核”为核心的“把关人”制度早已被证明是传统媒体领域实现信息产品质量把控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在Web2.0时代,要求对数以亿计的“自媒体”进行信息筛选,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大量的商业网站更加注重吸引受众、追求流量和提升利润,如果没有外部强制力的持续介入,内容事前审核机制在新媒体领域的弱化甚至失灵就在所难免了。3.传播方式创新带来的新情况——问题更复杂了相较于内容,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得益于其传播方式的创新。互动性、虚拟性的特征在保障网络繁荣的同时,亦带来了更复杂的问题。一是互动性。在互联网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虽然强化了传播效果,却也容易造成叠加性伤害。比如在“陆幽诉黄健翔名誉侵权案”中,黄健翔的博文与网友的评论共同构成了对陆幽的名誉侵权。现有法律虽然赋予了陆幽针对博主黄健翔的诉讼权利,但是对于添油加醋的网友,却并没有相应的惩戒机制予以配套,这显然是滞后的。二是虚拟性。互联网允许用户以虚拟身份参与传播活动,这就容易导致网络诈骗、商业诋毁等现象肆行。在心理学上,弗洛伊德将其解释为“虚拟人格”导致的“‘自我’限制‘本我’冲动”①的失败所致,但在制度层面上,却暴露出现有责任追究制度的缺位。4.信息获取能力的“畸形”拓展——知道的太多了以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大大拓展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这实际上是公民知情权(right to know)的一种实现,但从实践层面来看,相较于意识和制度层面的准备情况而言,技术的发展有点过快了。因为技术不断发展将扩张受众的知情权,此时如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予以制约与保障,就有可能导致受众的知情权滥用,产生恶意人肉搜索、论文抄袭及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泄露现象日趋严重。这种现象的根源还在于现有规则的滞后。二、面对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规则重构推倒总比重建来得容易,只破不立也从来不是新媒体的特权。在尊重技术发展规律、认同信息传播价值的前提下,迅速形成一套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规则,无论从应然还是实然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法治社会,实现对新媒体的良性规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他律;二是自律。②但无论哪种方式,其终究离不开人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