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水城文献多民族性征
黑水城文献多民族性征
内容摘要:黑水城出土文献众多,文种多样,计有西夏文、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突厥文、叙利亚文等,具有明显的多族文化性征。透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当时黑水城一带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蒙古、回回、女真、契丹等众多民族,甚至有阿拉伯、印度的商旅与传教者,他们或耕或牧或经商,在黑水城地区聚居。西夏和蒙元时期,当地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在当地流传,一些藏文文献采用回鹘文或蒙古文注音,来自辽金的文化典籍在黑水城也有出土,堪称古代民族和平相处,友好交流的典型例证。
关键词:黑水城文献;西夏;元朝;多民族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01-08
Abstract: Documents discovered in the Khara-Khoto area came from many cultures and were in Tangut, Chinese, Tibetan, Uighur, Mongolian, Turkic, and Syriac languag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were many people such as the Tanguts, Chinese, Tibetans, Uighurs, Mongols, Hui people, Jurchens, and Khitans as well as tradesmen and preachers from Arabia and India, who lived there on agriculture, trade, or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period of the Western Xia and Yuan dynasties, Tibetan and Chinese Buddhism were transmitted among Khara-Khoto peoples. Some Tibetan Buddhist documents even had Uighur or Mongolian phonetic notations. Cultural documents of the Liao Dynasty were also found there. All these documents exemplify the harmonious multiracial relationships prevalent in ancient Khara-Khoto.
Keywords: Khara-Khoto documents; Western Xia; Yuan dynasty;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一 概说
黑水城位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遗址。1908年和1909年,俄人科兹洛夫(П.К.Козлов)于黑水城发现8000余件文献,尽数携归,今藏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写本研究所。1914年,英人斯坦因(A.Stein)接踵而至,获文书4000余件,囊归伦敦,今存伦敦大英图书馆。1949年以后,中国考古人员对黑水城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与调查,出土文献5000余件,分藏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阿拉善文管所、额济纳旗文管所、甘肃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
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百分???八十以上为西夏文,汉文不足百分之十,其余为藏文、回鹘文和波斯文等文书。英藏文献中除了西夏文文书外,亦有部分汉文、藏文文书和佛画。由于俄藏的多民族文字文献尚未完全整理刊布,因而黑水城文献中除汉文和西夏文之外其他语文书的数量和比例暂无从得知,唯1983年和1984年的考古收获有较为确切的统计。二次发掘共获元代文书近3000份,其中除汉语、西夏语以外,尚有101件回鹘式蒙古文文书,71件八思巴文文书,16件回鹘文文书,5件藏文文书,1件西夏文—梵文文书,17件阿拉伯文文书,1件叙利亚文书和16件夹杂叙利亚语的突厥语文书,共计228件。[1]8这些文书已有部分文书得到解读,大部分尚待研究。除此之外,在现知黑水城文献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突厥文、波斯文、女真文、亦思替非字文献。这些数字尽管还不完全,但足以反映黑水城文献的多民族性征。
这些黑水城发现的多民族语文献及文物,内容丰富,主要是公文、契约、书信等世俗文献和佛经文献,内容丰富,蕴藏量大,从民族、宗教、艺术、文学等多角度反映了黑水城地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情况,说明该地区曾经与外界曾有过频繁的文化交流。这一事实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该地区在沟通周边民族关系中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