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莱引发全球调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克莱引发全球调查

巴克莱引发全球调查   近几年夏天,似乎都是英国大公司丑闻多发的季节。前年英国石油公司决策失误,导致墨西哥湾原油大量泄漏,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去年新闻集团又因旗下的《世界新闻报》爆出“窃听门”引起公愤;而今年“中枪”的则是巴克莱银行。这家银行涉嫌试图操纵和虚假汇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成为众矢之的。   总有公司背负红字前行。以金融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英国发生银行震荡,可能会动摇这个本已江河日下的国家的根基,更何况巴克莱银行一直被视为英国银行中最有活力的一个。   这场丑闻像在平静的池塘里投下一颗石子,影响如水纹般从巴克莱银行出发,层层向外扩散,无论是英吉利海峡那边的欧洲大陆还是更加广袤的大西洋西端的美国,都受到震荡波的影响而重新审视银行的行为。   从勇士到恶棍   “诚实、守信、光明磊落”,是巴克莱在300多年前创立就制定的三条重要公司经营宗旨。从伦敦街头的一家小金铺发展成现今的金融界巨头,巴克莱正是依靠这三条宗旨才取得这样的辉煌。   但是,当深陷操纵LIBOR丑闻而不得不辞职的巴克莱银行前首席执行官鲍勃?戴蒙德在议会被问到,什么是该行的首要经营宗旨时,他竟然吞吞吐吐。这实在令人吃惊。巴克莱的员工在进入公司初始,就被要求学习这三条宗旨。   然而,爆出的丑闻证明巴克莱完全背叛了它的基本原则。2007年12月,巴克莱银行的一位银行家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本质上,我们正变得不诚实,而且可能会破坏我们在市场以及监管机构心目中的声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位银行家写这封邮件的同时,巴克莱正在准备扮演“金融英雄”。2008年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克莱银行没有像其它英国主要银行那样需要政府救助,反而成功收购雷曼兄弟的美国业务。   领导巴克莱银行在投行业务上高歌猛进的正是戴蒙德,他从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被提升为首席执行官。但随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丑闻的爆发,戴德蒙不得不在压力下辞职,就连投行部门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巴克莱银行剥离或缩减投资银行业务部的可能性变大。   评级机构穆迪称:“股东和政治家们??对巴克莱施加压力……迫使其将自身业务模式从投资银行业务转向其他业务,并对企业文化的缺陷进行改革。”   改革对于巴克莱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抚平来自各方对于“金融恶棍”的愤怒。   挽回声誉   早在操纵LIBOR丑闻爆发之前,伦敦金融城里就有“巴克莱的风格太激进,风险偏好过高”、“为什么它就能做到一些其他银行做不到的事情”的传言。在当时,这往往被解读为对一家财务健康的银行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丑闻暴露后,人们才发现有些事情果真是公开的秘密,这对一向自诩有着全世界最完备的金融监管和服务制度的伦敦金融城不啻是当头一棒。   每当商界出现丑闻,总会有人抱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来说事。在巴克莱银行丑闻爆发后,伦敦卡斯商学院彼得?格兰特说:“很多人都在问银行家怎么才能更有道德感,其实潜台词是我们怎么才能阻止他们不道德的行为?”   现在,矛头直指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人们质疑英国央行监管不力,甚至对银行操纵LIBOR的举动充耳不闻,采取了怂恿甚至默许的态度。在此形势下,英国政府决定对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进行重新审查。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表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需要一次“彻底改革”。   丑闻下的党争   在英国,银行业创造了100多万就业机会,占年度税收的10%以上,可以说银行业打喷嚏,整个英国经济就会感冒。正由于此,丑闻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拘囿于巴克莱银行自身和伦敦金融城那著名的“一平方英里”的范围内,而会对整个英国都产生广泛影响。   丑闻令英国政府大为光火。首相卡梅伦早早宣布会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银行业整体展开审查。   在首相带头下,内阁大臣也纷纷对银行开火——纵使他们在一个月前还是大银行各种互动的座上宾。司法大臣肯尼思?克拉克认为“英国对金融犯罪法律起诉体制太不健全了”,他呼吁建立针对银行界犯罪的起诉审判程序和更严厉的金融管理法规。而商务大臣文森特?凯布尔则表示,政府将考虑把刑事处罚适用于犯错的银行业高管。   英国工党领袖米利德班也谴责银行体制是“机构性的腐败”,并建议启动公开质询,调查这一震动金融行业的银行丑闻。他还说,英国银行中的“腐败精英们”必须受到严厉法规和牢狱的惩罚,是国家对他们算账的时候了。   朝野两党都加入讨伐银行的大合唱里,但这并不是政府的全部态度,因为英国央行至今也没能完全洗刷清与银行在同业拆借利率上暗通款曲的嫌疑。   戴蒙德辞职当天,巴克莱银行迅速公布了一份文件。文件公布了戴蒙德在2008年10月29日与英国央行副行长保罗?塔克的一次电话记录。根据记录,塔克在电话中反复强调,几位英国政府高级官员向其致电,询问为何巴克莱提交的同业拆借利率报价总是接近最高。塔克还对戴蒙德进一步说,尽管自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