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捞毛纸,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传承和保护
捞毛纸,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传承和保护
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内知名媒体以“即将消失的技艺——沁阳捞纸”为题,对河南省沁阳市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进行了报道。捞毛纸——这门古老的技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捞毛纸,
一朵古老的手工造纸工艺奇葩
在沁阳市沿沁河的一带,至今流传着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捞纸,当地人俗称捞毛纸。这种手工工艺起始于何朝何代,现今已难以考证,但根据县志等史籍记载,明末清初时当地运用这种工艺的造纸业就已十分繁荣,沿沁河北岸的高村、龙泉、魏村、常乐、长沟等十几个村,几乎家家有作坊。
相传现在沁阳的东高村古时叫杨庄,住着两姓人家,一姓曰杨,一姓谓娄。娄家是大财主,有千亩良田,且有娄家花园。娄员外有一子,整日架鸟提笼,游手好闲,令娄员外很伤脑筋。
一日娄员外来到八台观,跟凌霄道长诉说心事,惆怅之情溢于言表。道长拂尘一扬,随口念道:“人遗子,金满罂,我遗子,唯一经。何不遗一经与令郎?”说罢凌霄道长指向观外,“你这里河水丰盈,广有麦草,若以麦草造纸,利润丰厚,可保后世无虞。”员外叹道,“犬子未必肯学。”道长胸有成竹地说,“你让他拜我为师,贫道自有办法。”
那员外之子不仅顽劣,而且好习枪棒。拜师时,有三只鸟飞进观内落在古柏树上,员外之子玩兴大发,置庄严的拜师场面于不顾,竟以弹弓射之,一鸟应声落地,不待那两只惊鸟反应,只见道长已凌空掠起,飞身捉住空中另外两只,众人骇然。员外之子匍匐于地,再拜道长。道长收之为徒,授业造纸。言传身教,历时半年,娄家造纸作坊创办了起来。
数百年来,这种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村民们挑着毛纸走山西、上陕西,从河南西北部的沁阳走到东北部的信阳,沿街叫卖,不辞辛劳。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各村的捞纸户并入农业合作社,每个村的大队、小队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捞纸作坊,村子里90%以上的家庭从事该项生产,是村民们谋生和生产队副业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
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机械造纸取代了??工造纸,这门手艺才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当地熟悉捞纸工艺的人已屈指可数。
古老的技艺,
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
7月12日,在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东高村里,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冒着酷暑,正在向村里的年轻人和前来观光的人们讲解、传授着捞毛纸的技艺。岁月的风霜尽管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沧桑,但却抹不去他们记忆深处那古老的文化信息;酷暑烈日,挡不住他们守望传统的热情;黝黑皮肤上沁出的粒粒汗珠,宣示着他们对古老技艺的执著。
78岁的村民吕学周告诉我们,捞毛纸是将麦秸秆、水草、枸树皮、废纸等作为原材料,经过蒸煮、碾磨、撞穰等十几道工序的处理,生产出麻头纸(草宣纸)、黄毛纸和黑纸。
“麦秸是捞纸的主要原料。”对捞毛纸工艺情有独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捞毛纸研究的高俊强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捞毛纸的制作过程。
首先把生石灰在灰池里用水化开,变成熟石灰,再把石渣捞净,叫做“淋灰”,然后将麦秸放进淋过的石灰水里浸泡,目的是将麦秸腐蚀变软。麦秸泡过灰水后,捞出来就该上锅蒸了。
蒸锅是直径为1.6米的大铁锅,注入清水,锅沿上绷木棍,木棍上垛麦秸。通常垛有3米高,圆形,周围用泥巴糊严,以防漏气。锅底烧煤或炭,大致烧到第六天,才可以出锅。
剥去封泥,出锅的麦秸就变成了又软又糟的熟麦秸,然后倒进用柳条围成的灰池里淘洗,同时不断用铁杈搅动,灰随水流走了,剩下干净的熟麦秸。
人们将熟麦秸均匀地铺在石磨上,牲口拉着石碾转圈,人不断地用木钎铺匀,大约两三个小时,粗穰已被碾碎,变成纸浆。下一道工序就是撞穰。
撞袋是用粗布缝制的,顶端安一个木制的椭圆形骨朵,将适量细穰和骨朵头放入撞袋内,扎紧袋口,放进河水里撞击。每撞一下,挑一下骨朵,以使袋内充满空气,便于顺利抽回撞头再撞第二次。大约撞够200来下,才能把灰清洗干净。有经验的人仅凭声音就能判断穰是否撞净。
撞好后取出骨朵,放在平台上轧干,挤出撞袋里的水,制成穰绐,放进陷池。在陷池里注满清水,将穰绐放在陷池里反复搅动,充分散开,经过放置、沉淀,就可以捞纸了。
捞纸是个苦活,不仅要不停地弯腰,还要将手长时间泡在水里,到了冬天,陷池里水很凉,捞上一两帘,就得在热水里暖一下手。因此,村民们常常在陷坑边生个小锅头,锅里面放上水,以备暖手。
毛纸的规格通常有8寸、9寸、1.05尺、1.3尺不等,正方形。不同的规格有不同的用途。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各地使用的材质不同,其制作工艺也不同。沁阳捞毛纸就地取材,工艺独特,凝结着沁阳人民的勤劳智慧。”沁阳市环保局的专家认为,“以今天的观念,捞毛纸这门技艺也还有相当高的价值。现代造纸工艺污染环境,破坏水体,但捞毛纸在生产中使用的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