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崇高而庄重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写崇高而庄重人生

书写崇高而庄重人生   央视大戏“迁徙三部曲”――《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中国电视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系列之一。《走西口》和《下南洋》两部作品均出自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女编剧廉越笔下。《走西口》荣获了“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最具影响力电视剧”奖等多项重大奖项。      《走西口》和《下南洋》   廉越1974年出生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可谓是标准的70后。幼年的她曾和姥姥一起生活在大凌河畔的一个小县城里,直到上小学才回到城里父母身边。   读高一的时候,16岁的廉越写出《妮妮和芨芨草》电视剧本,参加了辽宁电视台的剧本征集评奖活动,获得一等奖,被顺利地拍摄播放。她的另一个电影剧本《太阳雨》得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剧作家胡景芳老师首肯,并投寄给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由此结识了时任中国儿影文学部主任的张之路老师。张老师写了整整三页热情洋溢的回信,给与鼓励并提出中肯的意见。他们扶持她走上真正的编剧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廉越到北京求学,先后创作了《哥哥的雕像》《电话里的妈妈》《扬起你的笑脸》等电影剧本,获得多项全国大奖,其中《电话里的妈妈》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扬起你的笑脸》获得第四届夏衍电影文学奖等诸多国家级奖项。时年26岁的廉越,是中国电影文学最高奖――夏衍电影文学奖设奖以来最年轻的获奖编剧。   廉越一路走来,从一颗破土而出的文学幼芽,成长为今天的金牌编剧,让她感念的人很多,其中念念不忘的是她的“老祖”。廉越说,《走西口》中“翠儿”的人物原型实际上就是她的老祖。童年时,廉越只见过老祖一次,当时她90多岁了,白发苍苍,精神矍铄,对廉越十分疼爱。老祖17岁那年,被娶来为病入膏肓的高祖――80多岁的清末武举人廉五爷子冲喜,但喜没冲成,高祖撒手西去,临死前嘱咐家族的人要善待她。老祖一直守了80多年活寡,一生寂寞清苦。一想到老祖,一看到翠翠,廉越总是欷?不已。最近,廉越与西部影视集团共同打造《西望长安》,老祖的形象又将再次呈现在荧屏上。    2005年,廉越开始创作大型年代剧《走西口》。触动廉越灵感的,是一首名叫《走西口》的山西民歌: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实实地难留。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听到这首《走西口》,廉越觉得可以写一个电视剧。“《走西口》就像东北的摇篮曲和江南的丝竹乐一样,每个音符是从内心中发出的,让我的情感接受,让我的灵魂碰撞。以前听《走西口》,感到它平实,不感动,当你经历了许多历练,品味了人生的个中滋味,成长之后,就自然地感动起来,并与它贴近,用心灵感受歌声。”   廉越说,晋商的前身就是“走西口的哥哥”。康熙年间,朝廷派遣了大批兵马,进入了广袤的草原。一些精明的山西商人,就开始推着小车为军队保障给养,开展商业经营。走西口的晋商以义制利,诚信朴厚,展开特定时代和特定的地理环境的经济和人文风景。民歌《走西口》是民间的叙事,每个字句,每个音符,都充满了血泪与艰辛。廉越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决定创作一部有关晋商前身的作品,与制片方一拍即合。她认为,“男人与女人之间缠绵的爱情,男人与男人之间可生可死的友情”,是电视剧永恒不变的主题。   谈起大型年代剧《下南洋》的创作,廉越说,这可以说是受命而写,时间仓促。有人又担心,北方女子写南国客家故事,能胜任吗?她也感到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深知自己对客家文化十分陌生,对下南洋历史毫不熟悉,对客家的生活情感把握不准。为此她数次到广东、福建去采风,在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里,细心聆听当地艺人的演奏与歌唱,听到了一首地道的用最纯粹的客家话来唱的客家民歌:“阿哥出门往南洋,漂洋过海去外乡。祝哥身体要保重,有了身体好返乡。人争口气佛争香。阿哥出门往南洋,一路行程路头长,阿哥到了南洋后,书信赶紧寄回家,免得妹妹挂心肠……”   廉越明白,创作具有浓厚客家地域特色的《下南洋》,首先要解决语言上的问题。为了学习客家语言文化,廉越携带《广东话、客家话大辞典》随时阅读,并不断拜访民俗工作者,在民间广为搜集民歌民谣和细节素材,拿着笔记本随手记录,力求用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体现客家的人文精神。   正因为积累了丰富的民间原材料,《下南洋》一开篇就以独特的“添丁上灯”场景,与“婚嫁合八字”“红腰带”等诸多文化叙事元素吸引观众的眼球,震撼观众的内心,尤其剧中的“红腰带”,则是少女灵巧的手精心绣成的,绣着心爱的哥哥或丈夫的名字,还有鸳鸯戏水的图案,寄托亲人早日还乡的愿望。廉越说,在南洋的锡矿中,“猪仔”被剥夺了名字,但身上所携带的“红腰带”上他们的名字还依然存在。“红腰带”与“侨批”一样,成为没有词曲的《走西口》,一首首内涵丰富的民歌。它们都是民间的叙事、草根的表达,则是廉越独特的发现。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