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珺 沉积地质界“斯潘迪亚罗夫”.docVIP

刘宝珺 沉积地质界“斯潘迪亚罗夫”.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宝珺 沉积地质界“斯潘迪亚罗夫”

刘宝珺 沉积地质界“斯潘迪亚罗夫”   刘宝珺,1931生,著名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曾多次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获中国地质学界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代表世界地质科学最高荣誉的“斯潘迪亚罗夫奖”,是100年来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20位地质学家,也是我国地质学家中获此奖项的第一人。   投身学术研究初露头角   刘宝珺院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善于教育子女,因此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刘宝珺出生不久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刚上小学又发生了“七七事变”。国难当头,社会动荡,幼小心灵却经受磨难、压抑,埋下了爱我中华、勇担社会责任和艰苦奋争的种子。父母和叔伯们对于文学、艺术、音乐、戏曲、体育深为爱好,常组织家庭小乐队和篮球队,经常演奏和对外比赛,使家庭生活充满情趣,并培养了刘宝珺对各种事物的兴趣、求知欲强、思路开阔、深入认识自然与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发展等良好素质。他在南开中学读高中,这所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的名校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才能,拓宽爱好与特长,启发式教育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及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刘宝珺不仅学到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还领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坚定了努力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强烈愿望。刘宝珺中学六年经历了日本人统治、国民党统治及解放初的新中国时期,激烈动荡的社会和良好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刘宝珺这一代人具备爱憎分明、政治坚定、思维敏捷、作风顽强的时代特征。整个中学时期,他生活很困苦。社会动荡,经济不景气,他父亲工薪收入少,要供养他们弟兄三人上学确实很困难,学、宿、餐费都很难筹措,在校的伙食常年是粗粮加蔬菜。但困境却锻炼了他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经受生活压力磨难的能力,让他受益匪浅。   1950年秋,南开中学毕业的刘宝珺,放弃了校方保送他到南开大学或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的机会,以第一志愿考进了清华大学地质系。   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地质系并入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新校名师荟萃,校风优良,治学严谨。同学们朝夕相处,有理想,有追求,“把青春献给祖国”激励大家勤学苦练,日夜攻读,广采博学,迅速成长。一代大师对地质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开拓进取的献身精神和循循善诱的耐心和爱心,对刘宝珺献身地质、奠定人生基石产生了积极影响。1953年夏,刘宝珺成为北京地质学院首届毕业生中的高才生。   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他主动申请去大西北,决心把青春和生命献给那里的建设事业。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要求,分配他去甘肃白银厂地质部641地质队。两年前,正是在此地,矿床学家宋叔和先生在厚厚的“铁帽”之下发现了铜矿。勘探工作如火如荼,急需人才。   不久,刘宝珺被任命为白银厂折腰山矿区区长。他在工作中特别认真,特别肯干、能干、会干,他的表现受到全队上下一致好评,那一年,他被队上评为先进工作者。1954年,北京地质学院招收研究生,641队荐举他去应试,刘宝珺六门功课全部顺利通过。在离开母校刚好一年之后,他的胸前重新挂上了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徽。他当上了苏联专家拉尔钦科教授的研究生。   1956年,刘宝珺研究生毕业,他的毕业论文《甘肃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被包括中国学者和前苏联专家在内的答辩委员会一致评为优秀论文,《祁连山一带细碧角斑岩建造》一文,是我国首次从岩石学方面探讨细碧角斑岩的论著,其观点一直为人所用,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才能初露头角。   逆境磨炼 开拓创新   1957年10月,刘宝珺下放到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下放劳动实际是将他列入另册的前奏曲。不久,领导告诉他,组织上已决定将他调离北京,有三个单位可供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成都地质学院。刘宝珺选择了成都地质学院。来到成都地质学院以后没有多久,60年代初刘宝珺主编了《沉积岩研究方法》,与代东林等合编了《沉积岩石学》及《沉积相与古地理教程》。这些著作是我国第一批专业沉积岩石学专著,其中关于古地理分析方法、编图程序及规范对以往的方法和程序作了修改,使之更加规范、完善、科学,为我国地质、石油、煤田、冶金工作者广泛采用,影响很大。   就在刘宝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十年浩劫,“史无前例”的灾难降临,才华横溢的刘宝珺却成了当然的“运动员”。夜幕沉沉,恶风凄凄,刘宝珺曾几番想到让羞辱、愧赧、悔恨,连同自己无能为力的躯体一起化为青烟,开始那伟大而静谧的休息!   但是,刘宝珺还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他坚信:一个民族不可能不需要科学,困难总会过去,乌云决不会永远遮住太阳,科学的春天一定会驱散严冬喜降人间的,他总有施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