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审美“服从耳朵”德彪西
审美“服从耳朵”德彪西
希尔·克洛德·德彪西,这位“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世界最具影响的音乐革新家,以其鲜明的音乐个性与革新性的创作特点深刻地影响着欧美各国音乐。迄今为止,他的音乐依然是欧美音乐会上演奏最多的音乐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及其思想在当今世界文艺领域仍然颇具影响。
德彪西从小就是个放荡不羁的极具个性的人,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成就了他成为冲破传统束缚的音乐创作的革新家,早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提出“服从耳朵,而不是服从规则”的音乐创作思想,这也正是他的审美基础。19世纪末,标志着德彪西音乐创作成熟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上演后在法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从而奠定了象征主义音乐在法国乃至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1902年,随着他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在巴黎首演后、紧接着1903年的钢琴曲组曲《版画集》的面世以及1905年10月15日他的交响素描《大海》的首演等,可以说他的名声已达到了高峰,也正是这个时期,当时法国多家杂志和报纸先后邀请他为音乐撰写评论。
一、《热爱音乐—德彪西论音乐艺术》其书
《热爱音乐——德彪西论音乐艺术》一书是张裕禾先生根据沈志明先生编印的法国名家论文学艺术丛书——《德彪西书信集》选编的译著,中文版于2012年2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德彪西从1901年开始作为专业音乐评论家前后16年发表过的所有音乐评论和记者对他进行的采访报道。全书共分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先声”与“访谈录”两部分,是研究德彪西音乐美学思想与20世纪初法国音乐艺术思想的宝贵资料。在刚开始阶段,德彪西曾使用一个假想人物克罗士先生之口来表达他不便于说的话,不久他便放弃了这个虚构的人物,以德彪西的名义在报刊上发表评论,报道当时巴黎的音乐活动。
1962年,中国文艺界为纪念德彪西诞辰一百周年决定发表德彪西的部分音乐作品和音乐评论。当时,张裕禾先生应人民音乐出版社胡其鼎先生之约翻译德彪西的音乐评论集子《克罗士先生——一个反对“音乐行家”的人》,于1??63年初出版,引起很大的反响,书本极其走俏,值得一起的是,这本书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张裕禾先生自然也受牵连,就连贺绿汀老先生也成了批斗的对象。1971年,法国出版了新的《克罗士先生》,1987年又出现了增订版。《热爱音乐——德彪西论音乐艺术》就是张裕禾先生借鉴《克罗士先生及其他》的英译本《德彪西论音乐艺术》而采用的中文名。
《热爱音乐——德彪西论音乐艺术》的文章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坦率直言,文笔犀利,他在文章中,“批评享受国家津贴的巴黎国家歌剧院的无为与官僚主义,批评设置罗马奖学金的不当,嘲笑那些冒充风雅的贵族听众,那些打扮入时但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贵妇人、少爷小姐们,那些自以为是“音乐行家”的瓦格纳迷们。”①(下文中标准页码之引文均出自本书)文中将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民族传统、音乐家与社会、音乐家与听众审美情趣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评述,是一本不可多得研究德彪西音乐思想的宝贵史料。
二、音乐艺术论述写作的奇葩
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音乐艺术论著。全书共有39篇评论、23篇访谈,按发表的先后时间顺序为线索,每篇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一事一评,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系,艺术论述既不充斥着概念,也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与判断,这在音乐学术论述中是极少的。它完全有别于那些“纯”学术论著。如汉斯里克的《论音乐的美》……“论文主要探论了音乐的本质,同时也涉及到了音乐审美感受的性质、音乐的社会功用等问题”。②再如斯蒂芬·戴维斯的《音乐的意义与表现》一书提出,“那么,音乐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意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③同样是谈论有关音乐艺术的文章,他们都从纯理论的角度阐释音乐艺术的本质,而德彪西则反其道行之,通过一事一评的短文,简明扼要地将音乐艺术的本质加以评述,独具匠心,其文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凭借印象,信手沾来
正如作者在1901年5月15日发表的评论《印象审美》的开篇语所说:“本人应邀在本杂志中谈论音乐,那么就请允许我简单地说一下我的想法。读者将在本栏目中读到的,更多的是我的真实的感受和印象,而不是批评。”④(第3页)在近四十篇的评论中,其语言犀利又不失幽默,以记叙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发表作者自己独到见解。如书中的《跟克罗士先生的对话》一文,其写作风格自然随意,以对话的写作形式提出一个“反对音乐行家”的观点。再如,在《爱德华·格里格》一文,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他只不过是比较注重效果、不大注意真正艺术的灵巧的音乐家。”⑤(第99页)
(二)语言犀利,评判尖锐
读罢本书,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文章语言极其犀利,评判不留情面,但却不失幽默。如“他们怎么知道谁会是艺术家呢?他们自己有把握是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