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三理想与现实之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行三理想与现实之惑

张行三理想与现实之惑   冒出“乡村文艺课”的想法时,张行三兴奋得睡不着觉,于是他真的跑到河北的农村,租下一间小院儿,开始了实践。不过现实远比令人兴奋的梦想残酷,最开始的喧嚣过去,连续几个星期,他的“课堂”上只有一名学生。张行三说,他都不能确定这篇报道出来时,“乡村文艺课”是否还存在。   北京南二环边上的永定门长途汽车站,这里看起来就像十年前已经下了拆迁令却一直没有动手的模样,破败、混乱,却成为了很多访民的“庇护所”。每个星期六的上午,张行三会从这里搭上943路公交车,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在河北省固安县牛驼镇下车,穿过四车道的国道,从一个叫做“温泉小镇”的在建楼盘旁拐进一条和国道垂直的马路,那是牛驼镇的中心,镇政府、医院、学校和一个废弃的礼堂聚集在马路两边。马路不长,很快萎缩为狭窄的土路,土路两旁并排着有高大围墙的北方农村院落,其中一个院子的围墙上涂满卡通图案,那是张行三的目的地,他的“乡村文艺课”。租下这个院子花了他和朋友一共4000块,租期半年,有时候张行三会在旁边的简陋土砖炕上睡一夜,星期天回到北京,成为自由职业者,写写稿子,写写剧本,过着简单的生活。   8月18日,星期六,张行三和另外两名志愿者照常在永定门长途汽车站坐上了943路公交车。“乡村文艺课”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经历了最开始的喧嚣,放过电影,画过壁画,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学生每周六还来跟张行三学画画。而8月18日,或许是因为下着雨,那个小学生一直没有来。   在张行三的意识框架中,“乡村文艺课”并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把它称作“文化艺术交流促进平台,或者说是一种新时期城乡文化艺术交流机制。”不仅为当地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艺术培训,也希望乡村与城市有互动,比如能够挖掘当地的民谣或者故事到城市里展出,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到乡村,打开当地人的视野,塑造更多元的价值观。   现实与他的构想显然大相径庭。   “我认为有价值的和村民认为有价值的差别很大。一个朋友就说,最担心我做这个脱离了农村的生活。他说你就得往俗里做,先把人招来,只能利诱,但我真没什么策略。好多人都提到最好跟政府沟通,否则特别困难,但我这人就是邪脾气,文化这事就该是多元的,政府一介入,它认同的话会推广很快,但会走向农家书屋、科技书屋那样的,那种东西很死,我希望民间的归民间,你可以做,我也可以做,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所以逐渐到后来我已不把它定位为公益了,就是一个自己理想的执行者,我觉得这事有意义,对我、对公众有意义,那就去做。不再打着公益的牌子说事了,如果那样感觉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张行三出生在河北的农村,他记得自己小时候村里有个跳霹雳舞的小孩,“红白喜事他都会去,村里的人都会起哄让他跳一段,他就跳一段,但是他爸觉得特丢人,给了他一巴掌,后来我再也没看见他跳过。现在我回去,看到他两眼无光,就是老农民的感觉。那时候没有网络,他要学会跳霹雳舞很难,但是在农村没人认可,顶多也是起哄。人不是非得成为什么‘家’,搬完砖跳一段不也挺和谐的吗?”张行三想做点事儿,教小孩画画、唱歌。   他沿着北京南边廊坊、涿州的农村,转了大概三四个月,最后选在了牛驼镇。张行三看中的是这里交通便利,至少北京过来不用再倒车了,外面就有一所1000多学生的学校,“我的目标其实是中学生,他们可能考不上学,他们可能以后就是这个村的农民,他们将是这个村的主力。如果这部分人有一些文艺的情怀也好,开明的观念也好,至少这个村子有一定改变。如果是那些学习好的——现在来的都是学习好的——他们可能都考走了,我即便教了他们,对这个村庄可能没多大改变。但是学习不好的不愿意来,这是个悖论。”   张行三也是那个离开自己村庄的人,所以他希望以这种方式为家乡做点事,“好多在北京的都觉得自己没法回去了,觉得观念不同了,环境也不好,我觉得至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打造自己小范围的环境,让它慢慢生长。”   之所以舍近求远,选择河北的农村,张行三还有个考虑。他认为现在公益项目的焦点过于集中在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有很多做社区建设或者帮助打工子弟的项目,政府也会出钱购买一些公益项目,或者就是偏远的西部地区,做救急救穷的项目。中间地带却没有人关注,何况还是一个不能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文化项目。“做文化看不到改变,也不会催人泪下,你要因为我这个项目感动了,那一定是因为童年遭受过什么创伤。别人说你去把小孩苦哈哈的镜头摆出来全有了,别闹了,咱们不去做这些,本身我这个项目就不是一眼能打动人的,做公益的人挺少,看到我的项目的更少了。”   “我在考察的时候找过一些乡政府,爱答不理的,对他们而言这都是额外的工作,你给他添麻烦了。找过学校,校长也是打官腔,哈哈,挺好啊,但是不能用我学校的资源。我也理解,怕担责任嘛,尤其我是个人,空手来的,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后来改了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