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对刘天华二胡曲理解
我对刘天华二胡曲理解
今年6月8日是杰出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逝世80周年的祭日。为了纪念天华先生,香港二胡艺术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5月30日在香港大会堂高座演奏厅举办的王国潼二胡示范讲座“刘天华二胡曲之演绎”;6月8日和9日在理工大学蒋震剧院举行的“王国潼、王憓二胡音乐会”,专场演奏刘天华十首二胡曲及其传谱的经典名曲;出版王国潼演奏的刘天华十首二胡曲最新乐队协奏版(由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周成龙、徐景新编配),附刘天华百年诞辰珍藏版双CD套装。在参与上述纪念活动的同时,我想再通过这篇短文针对某些对其作品的不同看法,谈谈我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一
刘天华二胡曲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仅是今天专业二胡教学和业余二胡爱好者学习的必备曲目,而且也是二胡演家们经常演奏的保留曲目,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基本上都是出于他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有感而发的音乐,而不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客观地描述。由于他的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正是刘天华二胡曲的一个特点。现从以下几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天华先生创作时的心境来看他的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失败后,天华先生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升学,随其兄刘半农先生赴上海参加了“开明剧社”的工作,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和西洋铜管乐器。两年后的1914年剧社解散,他返回家乡在江阴华澄小学任教,由于不善于逢迎,半年后即被解聘。紧接着1915年春,父亲又不幸病逝,年仅20岁的刘天华在贫困失业和丧失父亲的双重打击之下陷于忧愁痛苦之中。偶然有一天在集市上买了一把竹筒二胡,凭着拉过小提琴的经验,开始自学摸索,在每天反复拉奏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心境,渐渐孕育了《病中吟》的旋律音调,后经过多年加工,最后于1923年正式定稿。天华先生在这首乐曲中,倾诉了内心苦闷与彷徨的情绪,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欲摆脱困境而挣扎奋斗的意志。
1915年秋,天华???生谋得常州第五中学音乐教师的职位,这份工作不仅使他生活上得以安定,同时还满足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他在校内成立了数十人的军乐队和丝竹乐队,在当时的常州颇有影响。此外,他每逢暑假都去外地学习二胡和琵琶,经过几年的努力,演奏水准有了很大提高,因此精神上得到了安慰。此值1918年前后,天华先生在愉快的心境之下,酝酿创作了《月夜》、《空山鸟语》的初稿。
1918年8月天华先生在暑假即将结束时,从外地学习返回江阴家中,在夏夜的星空之下拉着二胡,心情极为舒畅,此时情景交融,创作了《月夜》这首描绘月白风清、繁星点点之景色和热爱自然景物、向往美好理想的乐曲,后于1924年正式定稿。同期创作的《空山鸟语》则是为了扩大二胡的表现力,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如《百鸟朝凤》)和大擂拉戏的模拟手法,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将模拟的鸟声融合在音乐之中,描绘出空山幽谷、鸟语花香的意境,表达了热爱祖国山川和欢快喜悦的情绪。此曲经过十年之久在演奏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工修改,直到1928年才正式定稿。
1922年天华先生被聘为北京大学附属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这个职位符合他进一步投身民族音乐事业的愿望,于是他立即接受邀请赶赴北京。在当时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年代,反动政府对音乐艺术不仅不重视,更施以压制和摧残,北大音乐传习所连薪金都不能照常发放,学校月月欠薪,给天华先生的生活带来困难。他在工作中更是阻碍重重,历尽艰辛,当时文化界被崇洋复古的思潮所笼罩,音乐界普遍存在盲目崇洋和轻视国乐的思想,不少人主张用西洋音乐代替国乐,再加上文人相轻,勾心斗角,他的工作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天华先生虽身处逆境却并没有气馁,他为改进国乐做了大量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实现改进国乐使其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仍十分遥远,他感到前途渺茫,因此精神上经常陷于苦闷和焦虑之中。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天华先生于1926年8月创作了《苦闷之讴》,倾诉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苦闷,愤慨的情感表现了不屈于现实环境而奋力抗争的坚强意志。
1927年7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政府的教育总长刘哲大肆摧残音乐教育,他们为了搜刮军费,以“音乐有伤风化,无关社会人心”为借口,勒令停办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面对这种动乱的局势和音乐教育事业的遭遇,天华先生的心情十分沉重,为改进国乐的前途担忧,他在国乐改进社出版的《音乐杂志》上写到:“目睹艺专音乐系及北大音乐专科的停办,凡我同人无不疾首痛心。”1927年冬,天华先生创作了《悲歌》,抒发了愤懑、挣扎、焦虑、隐痛的情绪,表现出要求摆脱困境的迫切愿望。
从以上几首乐曲的产生可以清楚地看出天华先生的二胡曲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经历的有感而发,经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