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

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 摘 要:文化的发展是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二者不断交流互动促进了高雅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也促使底层文化百姓逐渐接受贵族知识分子的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唐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颗闪耀的明星,这得益于发达的精英文化对社会大众文化的熏陶,二者的整合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繁荣程度。关键词:文化;大传统;小传统;庶族知识分子;私学;俗文学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146-02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雷德菲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了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论。所谓大传统,是指都市上层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以文字记载的文化,小传统主要是在小规模共同体,特别是乡村中通过口头传承的的文化[1]。大传统指上层知识阶层而小传统多是指未受过教育的下层民众,比如农民。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首先将“大传统”与“小传统”引入汉语届。他讲到“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由于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所根据的经验都是农村社会,这两种传统或文化也隐藏着城市与乡村之分。大传统的成长和发展必须依靠学校和寺庙,因此比较集中于城市地区;小传统以农民为主题,基本上是在农村中传衍的。[2]”换言之,可以将中国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在唐代,士大夫阶层之间传播的诗书礼仪思想和诗歌即“大传统”,而民间盛行的变文、通俗诗、俗赋以及教育的普及则属于“小传统”。进入隋唐以后,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逐渐取代贵族文人成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力;社会稳定、物质经济迅速发展,使社会大众有更多的经历来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再加上教育的普及,私学之风益盛,规模也很大,出现“奉劝有男需入学,莫推言到我家贫······纵然未得一官职,笔下方圆养二亲”的思想,由此可见入学接受教育已成为当时社会大众的普遍行为。同时士大夫所创造的高级、精致的文化逐渐被下层群众接受,并创造出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俗文化”。两种文化的互动促使唐代文化向更广大的社会层面普及,成为唐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下文即从庶族知识分子、教育、文学、艺术等各领域探讨唐代俗文化的普及。一、文化传播的载体——庶族知识分子隋唐以来,科举制度逐步确立、私学之风兴盛,广大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他们凭借自身的从政才能和文才不次迁擢将相。武则天不拘一格从下层社会大举选拔人才,更成为庶族百姓踏入仕途的重要契机。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3]”这样自魏晋以来的门阀世族逐渐被庶族、商侣等代替,而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为文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比如始终不肯随波逐流表示“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高适。荀子说过“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儒效》)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教育的普及——私学之风日盛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重要发展时期。唐朝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官学制度,在中央设立国子监总管六学,地方上也设地方官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唐武德七年(624年)时颁布诏令:“吏民子弟,有识性明敏,志希学艺,亦具名申送,量其差品,并即配学。州、县及乡,并令置学。[4]”类似的政令被政府屡次重申,乡里也可以开办官学使百姓子弟能够就近授业解惑,这样更利于文化向底层百姓的传播。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廷颁布诏令:“许百姓任立私学,其欲寄州、县受业者亦听。[4]”朝廷对私学的支持终于将官、私教育打通,私人讲学之风益盛,著名的私家讲学者比比皆是。“马嘉运者,魏州繁水人也。少出家为沙门,明于三论。后更还俗,专精儒业,尤善论难。贞观初,累除越王东阁祭酒;顷之,罢归,隐居白鹿山,方投业者千余人。[4]”盛唐时的卢鸿隐、中唐时袁滋,阳城隐居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皆从之学。私学之风的兴盛,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使得民众教育更向一般的文化侧重,比如唐朝自建朝以来就颁布命令天下家藏《孝经》、《论语》各一册,普令勤读学习。这种自上而下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向更广大的社会阶层普及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