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孔子乐教思想及“乐”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作用
论孔子乐教思想及“乐”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作用
摘 要: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思想家,其对音乐的研究更是先秦诸子中的领军人物,单《论语》中关于“乐”的观点就达20余次。虽然“乐”并非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但可以从孔子的乐教思想中看出其对乐的重视,以及乐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乐的起源、孔子与乐、孔子的乐教观和乐的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乐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而揭示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 孔子 乐教思想 乐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陷于穷途的孔子一方面兴办私学,专心致力于和门人学生教学相长,一方面整理编纂六经,其中就包括早已失传的《乐经》。江文也在《孔子的乐论》一书中评价孔子是一位具有十足音乐细胞的艺术家,这是不足为奇的。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及对音乐的理解在当时是无人与之相媲美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孔子与乐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据某位研究者的说法:神农、伏羲等英才相继出世,文化高尚……伏羲氏遂作五弦琴及三十六弦瑟。又如《琴操》中记载道:伏羲作琴。《世纪·补三皇本纪》中也说道:太皞庖牺氏……作二十五弦瑟。因此,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音乐可以追溯的年代与人物了。
而乐的概念的出现,则又要向后推迟几代了。针对先秦各时代风格有“夏代勤俭,殷代维新,周代礼乐”一说,司马迁也在《周本纪》中记载周代“兴正礼乐,制度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因此,周公旦制礼作乐之说也就有史可依了。学者们关于乐的由来也众说纷纭。一说,乐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祁海文先生在《礼乐教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一书中考察“先王乐教”时指出,秦汉时人多将乐之起源归之于传说中的先王之作或先王令其乐官制作。如《世本·作篇》以为乐器为先王所造,《周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祁海文先生还认为,乐在上古还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与其他社会活动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连,“宗教祭祀功能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1]这一点从作???的目的——“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可以看出,从《吕氏春秋·承云》帝颛顼“祭上帝”也可以看出。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古代教育的内容如《诗》、《书》、礼、乐原本都是所谓‘事神’之事”。[2]徐复观也曾引《周礼》、《周易》证明上古音乐与宗教之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乐起源于史前时代先民表达心理情感的艺术活动。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在《乐论篇》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思,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是说,乐是起源于对于人的情感的正确引导的需要。通过乐,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善心,防止邪淫的腐蚀,这也正是乐的社会作用。《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的,情则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是对乐是上天和神赋说的突破。
此外,也有人将乐的起源追溯到礼,甚至认为乐本来就是礼。《说文解字》谓“乐”字“象鼓鼙。木,虡也”,认为“乐”的古字“樂”像木架上置鼓,这说明乐原本也是从礼器演化而来。语言文学家罗振玉先生认为“乐”字的甲骨文“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或增‘白’以象调弦之器,犹今弹琵琶、阮咸之有拨矣……如今日弹琵琶者用拨以代指甲一样”。[3]因此,“乐”与“礼”可以说在字源学上是一致的,也显示出它们相当密切的原始联系,礼乐不分家。总之,乐最初起源于先民的祭祀活动,随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结合,影响人们的内心思想并外化为制约人们的行为活动,最后变成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和准则,与礼水乳交融,到周代加上“德”的内容,形成完整的治国安民的系统思想,为后世沿用。
二、孔子与乐
孔子与乐有着深厚的渊源。首先,孔子对音乐有着异于常人的感受力。《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司马迁不惜笔墨,叙写了孔子学习文王所作的“操”之琴曲。他是从师襄子,但是却不顾老师要其一直向前赶进度的催促,而一步步按部就班地感受音乐的内容和内涵。从音乐的拍子节奏到音乐表达的情志,最后到作曲者其人的感受,孔子是真正体悟到一段音乐的韵味。这使得他的老师也惊叹不已,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已然超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