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俗中带雅”词学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李渔“俗中带雅”词学观

论李渔“俗中带雅”词学观   摘 要: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学识渊博,颇有才华和个性。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等文本中,他论述了文艺的“雅”与“俗”的关系,在“尚俗”的基色之上表露出“求雅”的情趣,从而展现了一种“俗中带雅”的词学观。   关键词: 李渔 “俗中带雅” 词学观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才气横溢的文艺家。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生活中,李渔都是一个徘徊在雅俗间的人。明末清初的科举制度埋没了大批有才学的文人,同时,黑暗的政治又使满怀抱负的文人报国无门,于是他们沉溺于歌舞女色,寄情于亭台楼阁、游山玩水、金石字画,甚至关注饮食、戏曲等“俗世”,并在这方面灌注了文人雅趣,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雅俗相间的文化。李渔生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自然沾染了斑驳陆离的风气。其《闲情偶寄》即是于俗事之中灌注雅趣的代表作品,涉及词曲、声容、饮食、园林、花艺等“俗”的艺术形式,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生活情趣。李渔的词论《窥词管见》同样也有此特点,即“俗中带雅”。换句话说,其词论格调是尚俗的,又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文人“雅”趣。   一、“通俗”的词学主张   李渔非常重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在论述“词要”的时候,他首先提出“贵显浅”的主张,也就是说,文学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多都将“雅”视作一种美学风范。《论语·述而》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所谓“雅言”是古西周人用的语言,所以又称正言,是当时的官话。而“雅”在《诗经》中作为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又被称作“正声雅乐”。“雅”的“纯正”,它受到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推崇,所以人们将知识分子称作“文人雅士”。而“俗”似乎完全地与“雅”对立开来,只属于普通老百姓。其实在审美意义上的“俗”有通俗、俚俗和庸俗、鄙俗的区分,为大众所容易阅读和领会的文学艺术创作就是通俗、俚俗的作品,有很多文人从这个角度出发都有着以俗为美、以俗为雅的创作意识。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就说“其辞??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口语化的句子。宋初的诗人梅尧臣明确肯定了“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对苏轼、黄庭坚等词人都产生了影响。到了元明清三代,通俗、俚俗的小说和戏曲艺术更是盛行一时。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雅文学”多指写给有较高文化素养者的文学,而“俗文学”则是写给市民等文化水平不高的阶层看的。由于历史上一直认为市民是俗人,而且雅高俗低,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无不是一种“俗”,于是“俗人”喜好读的就被称作“俗文学”,“雅人”喜好读的就成为“雅文学”了。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给“俗文学”下过一个定义: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换句话说,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1]   事实上,我们如要评估某篇(部)作品是否是通俗文学,不外乎从三方面去加以考察:其一,是否与世俗沟通,其二,是否浅显易懂,其三,是否有娱乐消遣功能。按照郑振铎的观点,“俗文学”为获大众的青睐,就须易于理解,而且可作为闲暇时间的消遣,活泼、新颖,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雅文学”流行于知识阶层,往往深奥、正统,内涵丰富。   对照现代学者的俗文艺观,我们可以看出,李渔的词论的确有着推崇词的通俗性的倾向。李渔词学的通俗观有三:   其一,选题的“习闻习见”。李渔主张作词要选择常见之事,于“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写出新颖的东西,别出心裁而又“不出寻常见闻之外”。旧熟的题材容易被市民接受,易于民众理解,而在此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可以吸引其目光,迎合他们的口味。   其二,词忌讳用生冷字句。李渔认为,词之最忌者“有道学气,有书本气,有禅和子气”、“隐事僻句”与“冷子”,深奥的语言与生僻的字句不易于大众的理解,词作只需要“存稍雅去甚俗”就可以了。   其三,可解性是作词的首要条件。作词莫要先论好坏,要看它的可解性,正所谓“诗词未论美恶,先要使人可解,白香山一言,破尽千古词人魔障,老妪尚使能解”。作词如讲话,不是与文人交谈,而是与妇女奴婢交谈,“并勿作填词做,竟作与人面谈。又勿作与文人面谈,而与市民百姓面谈。有一字难解者,即为易去”。[2]既然读者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城市市民,他们普遍不能理解高深的文辞,因而李渔主张浅显直白的表达方式。   因此,李渔将词作的对象设置为普通市民,重视词与大众沟通的能力以及可解性。这些都表明了李渔词论尚俗的倾向。   二、“尚俗”的词学宗旨   “求雅”还是“尚俗”,这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尚俗”者如欧阳炯、王世贞、杨慎等;“求雅”者也不在少数,如张炎、张惠言、刘熙载等。词论家们各自有不同的取向,而“尚俗”是李渔的词学取向。李渔曾作过一首赞美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