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施洞“银匠村”银饰销售问题研究
贵州施洞“银匠村”银饰销售问题研究
[摘要]施洞塘龙村因为银饰加工业的繁荣被称为“银匠村”。本文阐述了苗族银饰在当地人生活中的使用,分析了银饰在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 银饰 销售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27-02
苗族喜饰银饰,《苗疆见闻录》记道:“喜饰银饰,无论男女戴用耳环、项圈,妇女并戴有手钏……”①银饰是苗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施洞的塘龙村素以银饰闻名,并被冠以“银匠村”的称号,其内的银饰和银匠相互依存,再加上近年来在该地区逐步兴起的旅游业,使得该村银饰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催生了许多问题。
一、“银匠村”的银饰及银匠
(一)银饰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使用
银饰在施洞地区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重女轻男”的表现。在施洞,女子出嫁之前所干的不过是些刺绣之类的活计,出嫁后会做些家务,她们最大的困扰就是银首饰的置办。而男子赚的钱除了日常生活开销外,大部分是供家中女子置备银饰的。另外,在苗族的嫁娶活动中,不注重男家的聘金是多少,相反很在意女方的嫁妆。为了使女儿嫁到男方家后“有面子”,娘家会准备丰厚的嫁妆,以示其实力与财富。“嫁妆”除了一些必要的用品之外,主要是“头上插的、身上挂的、手上戴的”银饰品。而重大节日里,能披戴全套银饰的姑娘,连同她的父母与家人,都会感到无比荣耀。姑娘也会成为小伙子们关切与注目的对象。由此,形成了苗族传统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以大为美的特点。
(二)“银匠村”的银匠
村内银匠的出现大约在100年前,目前村内约40户从事银匠生意,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以上。苗族银匠多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在长期的制作与销售过程中,他们有了比较固定的销售途径:一是在家中为经销商供货,他们常年与外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固定经销商合作,这些多数属旅游景点的纪念品商店,其中不乏外出求学或打工的当地人利用回家机会大量买进苗族银饰品带到外地销售;二是前店后厂的形式,银匠师傅在???家门口设立柜台,店内同时销售更具时代感的银饰。随着施洞旅游的发展,更多的游客上门购物;三是面向最原始的购买群体,即当地以及周边苗族同胞,她们有在重大节日或特殊场合佩戴银饰的习惯。
在调查期间,笔者走访了多家苗族银饰店及作坊,从中选取了三家既有苗族特色又个性鲜明的店铺,并对店铺的老板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具体情况如下:
杨家银饰店:采用作坊与销售柜台分开的方式,妻子在店铺经营,丈夫在家加工制作。制作品种为简单的苗族传统首饰,如戒指、手镯、耳坠等,皆为纯银制作。同时也出售外来的现代风格的首饰,主要是从福建等地购进的手镯或项链等。据杨师傅介绍,大多数顾客对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银饰品感兴趣,纯粹民族特色的银饰需求量并不是很大。
李家银饰店:夫妇二人以及徒弟在临街的店面内加工制作和销售。使用银为主要的原料制作传统首饰。以承担定做业务为主,店内的样品较少,大都是半成品或是刚刚完成的订货。李师傅的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刘家银饰作坊:没有独立店铺,刘师傅与老伴生活的地方也是手工作坊点,在家加工制作及销售苗族传统首饰。首饰的制作工艺较上述两家更进一步。在使用的金属原料上也只使用纯银。刘师傅在当地很有名气,获得了众多荣誉,门上挂着的“民间艺术大师”的牌子就是证明。
二、当今苗族银饰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苗族银饰具有“大、重、多”的特点,但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外地人成为银饰的消费群体,他们对银饰的要求与当地人有别,还因为外出务工的当地人在不断增加,他们在外面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对银饰的要求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苗族银饰长期以来面临的困扰,引发了当地银饰的一系列问题。
(一)信誉不高,长期存在着“苗银”等同于白铜的观念
事实上,这种观念的产生是有历史原因的。上世纪70年代以前,当地银饰加工产品异常火热,后来政府介入后对生银数量加以控制,一些银匠为了追求利益选择白铜做原材料;再者,在苗族的其他地区,如革东和排阳,当地有重男轻女的观念,父母在女儿出嫁前并不太过问嫁妆问题,往往是女儿出嫁的日子临近才仓促操办,一套纯银的嫁妆加起来就是五六万,对一个靠天吃饭的苗家农民来说,一时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来购买纯银的嫁妆才会去想到买白铜饰品应付了事;苗族是个崇尚歌舞的民族,为了避免在跳舞的过程中不小心甩掉银饰,同样会购买白铜制品。这些原因都催生了白铜饰品的出现。但事实上“苗银”不等于白铜,在走访的多家店铺内,店主就直接告诉我们他们这里没有“苗银”(这里是指白铜饰品),苗族银饰的纯度都很高,达到99%,比925银的纯度还要高。
(二)深受汉文化影响,银饰的样式趋向简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