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11课 师说(含答案).docVIP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11课 师说(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11课 师说(含答案)

第11课师__说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作品   《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 评价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 (二)人物轶事 韩文公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心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做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作“水布”。 (一)背景链接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二)常识整理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 ] [] [ ] [ ] [ ] [] [ ] [] [] [] [ ] [] [] [ ]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把握文意,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受:通“授”,传授 (3)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今异义词,这里指跟从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状语后置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哪里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状语后置句)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判断句) 环节二:把握文意 3.下面各句中属于作者“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惑而不从师,其为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