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创业的同川人“领骚香蕉王国”.docVIP

走出家门创业的同川人“领骚香蕉王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出家门创业的同川人“领骚香蕉王国”

走出家门创业的同川人“领骚香蕉王国”   同川的酥梨很出名,而同川人比酥梨更出名。   同川人以其特有的拼搏精神,从穷山僻壤中走出,向全国各地走去。   如今,在我国的香蕉市场上,同川人已经占有了80%的份额。   独闯东北市场   同川因同河而得名。但干涸的同河两岸却看不到多少川地,映入眼帘的全是纵横的沟壑,重叠的山峦。这里是革命老区,也是出了名的穷地方。山多地少,土地瘠薄。1980年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打下的粮食根本解决不了同川人的温饱问题。“与其在家挨饿,倒不如出去闯闯。”这是同川人当时的共同心态。解放前,同川人就有在外经商的习惯,只是顾忌当时没有“政策”而不敢“轻举妄动。”   同川位于原平市的东部,是东社镇、南白乡的合称。这里是久负盛名的梨乡,种植梨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同川梨以其“皮薄水大核小”而誉满海内。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梨树分给各家各户。在同川人的精心管理下,产量明显增加,但销路成了问题。集体时,成堆成堆地烂在地里也没人管,现在,稍有损失就觉得心疼。“不出去不行了。”那时候,上社村五十多岁的王铁文有胆量有气魄,他叫上女婿带上自己家的梨果来到太原,“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5月13日,在家安度晚年的王铁文老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激动地说:“我是同川沟里最早出去做生意的人,也是太原市南城区工商局第一个领外地营业执照的人。”在家时,他还以为政策不允许这么干,出来之后他才知道政策正号召这么干。做生意,是他最得心应手的行当,集体时,他就曾偷偷地出去,居然使家里没人挨饿;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干了,他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在他的引领下,上社村一下子就出去了数十人,全部是自产自销。出来的时候,镇政府给开了“自产自销的证明”,税也不用缴,卖梨的钱全部是纯收入。卖了自家的,再卖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没几个月的功夫,除了解决了销售难题,腰包里居然赚了不少钱。   消息传到其他村里,村民们也纷纷效仿。太原没市场了,就往其他城市跑。当时,东北是同川人最密集的区域。据介绍,1984年,至少有1000名同川人在东北贩卖水果,他们整车皮整车皮地发去,一沓票子一沓票子地寄回家。同川人在东北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淘到了第一桶金。   同川人贩卖水果的队伍越壮越大,从最开始的东社镇发展到了上庄乡、南白乡,逐渐遍布整个同川地区,从业人数增加到了4000人。到1988年,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份都已出现了做水果生意的同川人,仅此一项,每年同川人的经济收入就在500万到2000万元之间,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同川人率先走上了富裕之路。   人们都说路是走出来的,而同川人却说路是闯出来的,他们就是凭着敢闯敢拼的精神,不屈不挠,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领骚香蕉王国   既然路是闯出来的,继续闯路会越闯越宽。对此,同川人坚信不疑。   梨果销售季节性是很强的,从头一年农历八月到第二年的二月是旺季,剩下的半年时间则成了空闲季节。赚了钱的同川人审时度势,把目光转向了香蕉,香蕉是一年四季都可以上市的。在东北赚了钱的康村人、阎庄人、上社人、东山底人,看准了香蕉潜在的市场优势之后,经过一番磋商,利用积累到的资金,按资入股,以家族为核心,亲戚为纽带,组成了若干个最初的股份制香蕉摊。浩浩荡荡地南下海南、广西等地,拉开了同川人第二次创业的序幕。   “最开始同川人也赔了不少。没有经验,熏香蕉的技术掌握在南方人手里,遇上阴雨天,货到地头就已变质。”在济南卖香蕉的郝春续说。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同川人成熟起来了,先把生蕉运到各个城市,边卖边熏,以卖定熏,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   就这样,以东北为起点,其他各大城市的同川人纷纷效仿,气势磅礴地做起了香蕉生意。顿时间,同川人穿梭于大江南北,有的人甚至进入越南腹地,东南亚等国购蕉,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营销阵营和网络。   现在,北到黑龙江的黑河,南到海南省的三亚,西到新疆的乌鲁木齐,东到中朝边界的丹东,凡叫做市的,都有同川人在做生意。如今,同川人已经占有了我国香蕉市场80%的份额。在一些城市的水果市场上,同川人占有了绝对的控制权。太原市水西关香蕉批发市场就是100%的同川人,大同二旅社也由同川人全部承包。   一个叫奋奋的年轻人,今年才30岁,已有了十几万的存款。在北京新发地,他的生意不算大,与人合伙租了一间冷库,有一个雇工,货从河北廊坊进,算是二道贩子。但笔者看到从他这里进货的人很多。几十箱几十箱地拉走,生意做的不错。北京像他这样的人有100多位,零售的人就更多。   相比之下,樊伟喜的香蕉摊要大许多。现在,他的流动资金达到了800万元,直接从东南亚进蕉。只要一个传真,整船整船的香蕉就从菲律宾、越南发过来。济南、太原、西安、大连等地都有他们的分点,北京大红门是他们的总部。货从南方口岸沿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