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相似性和其教学启示.ppt

  1. 1、本文档共1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相似性和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华东师大数学系 汪 晓 勤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发生原理 海克尔(E. Haeckel, 1843-1919)生物发生学定律——“个体发育史重蹈种族发展史”在教育中的应用:“个体认知的发生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数学教育而言,个体数学理解的发展遵循数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顺序。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Herbert Spenser (1894) 对孩子的教育在方式和顺序上都必须符合历史上人类的教育,换言之,个体知识的发生必须遵循人类知识的发生过程。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Benchara Branford (1908) 我的目的是展示人类几何知识演进的实际方式与学生最乐意与最有效吸收该经验的方式之间的相似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并非在试图证明人类与个体几何知识发展的必然相似性……我所希望做的是要说明,为教育之目的,几何学的最有效的讲授方式乃是遵循科学历史演进的顺序。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F·克萊因(F. Klein, 1849-1925): 生物发生学的一项基本定律指出,个体的成长要经历种族成长的所有阶段,顺序相同,只是所经历的时间缩短。……我想教授数学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至少在原则上要遵照这项定律。……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诱导去作科学的思考,並不是一开头就教人去碰冷漠的、经过科学洗练的系统。推广这种自然的真正科学的教学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历史知识。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庞加莱(H. Poincaré, 1854-1912): 动物学家坚持认为,在一个短时期內,动物胚胎的发育重蹈所有地地质年代其祖先們的发展历史。人的思维发展似乎也是如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让孩子的思维经历其祖先之所经历,迅速通过某些阶段而不跳过任何阶段。鉴于此,科学史应该是我們的指南。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波利亚 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 实或概念的知识,我們才能对 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 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弗赖登塔尔 年轻的学习者重蹈人类的 学习过程,尽管方式改变 了。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弗赖登塔尔 (ICME-4, 1980): 数学史乃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儿童无需重蹈人类的历史,但他们也不可能从前人止步的地方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应该重蹈历史,尽管不是实际发生的历史,而是倘若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我们今天有幸知道的东西,将会发生的历史。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M·克莱因: 我坚信历史顺序是教学的指 南。我们无需完完全全追随 历史,但如果大数学家在作 出某些创造时遇到困难,我 们的学生也必会遇到。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M·克莱因: 数学家花了几千年时间才理解无理数,而我们竟贸然给中学生讲戴德金分割。数学家花了三百年才理解复数,而我们竟马上就教给学生复数是一个有序实数对。数学家花了约一千年才理解负数,但现在我们却只能说负数是一个有序自然数对。从伽利略到狄利克雷,数学家一直绞尽脑汁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去理解函数的概念,但现在却由定义域、值域和有序对(第一个数相同时第二个数也必须相同)来玩弄把戏。从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开始直到韦达和笛卡儿,没有一个数学家意识到字母可用来代表一类数,但现在却通过简单的集合思想马上产生了集合这个概念。 历史相似性及其教学启示 皮亚杰、加西亚 科学在历史跨越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进步,不是以随意的形式呈现的,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与心理发生一样,是以一系列连续的“阶段”呈现。促成历史时期跨越的转化机制与那些促成心理阶段跨越的转化机制是相似的。 研究之一:符号代数 E. Harper (1987) 研究问题:学生对符号代数的认知过程是否与符号代数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似? 研究方法:测试。丟番图《算术》:“已知两数的和与差,证明这两个数总能求出。” 被 试:英国两所文法学校1-6年级各12名学生,共144人。 研究之一:符号代数 G. H. Nezzelmann《希腊代数》(1842): 代数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研究之一:符号代数 修辞代数解法:文字表达 丢番图的解法:设和为 100,差为 40,较小数为x,则较大数为 x + 40。这样就有2x + 40 =100,从而得 x = 30。因此两数分别为30、70。 韦达的解法:设和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