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周之际神权思想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商周之际神权思想的演变 (《存》1?168)/帝不降大旱(《哲庵》177)/今三月帝令多雨(《前》3?18?5)/羽癸卯帝其令风(《乙》2452)/贞卯,帝弗其降祸十月(《佚》36)/白降祸(《前》4?39?1)/癸亥卜王贞,降祸(《甲》3827)/戊辰卜王,不其降(《上》30?2)/帝其作王祸――帝弗作王祸(《乙》1707,4861)可以说上帝与先公先王的权力无所不包,殷人对上帝与先公先王也是绝对信奉的。商王本身既是行政首领又是群巫之长,把世俗权力与宗教神权集于一人之手。而周人在通过武力取得天下以后,对殷人的神权统治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对这种神权思想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天保民与天人合一观   在周人看来,人们祭祀上帝百神,先公先王,无论祭品是多么的丰盛,多么洁净,祭祀态度是多么的虔诚,表里是多么的如一,但是上帝百神,先公先王总是要考虑民众的愿望和民众的要求。这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也就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最富有特色的“天人合一’:观。周人就是用这种观点看法去评价人物、事件,并用来预测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若天所启,其在嗣君乎!其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其天所启也。有吴国者,必此君之子孙实终之。”这是吴国使者屈狐庸对赵文子所说的话。《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穆公死后,用子车氏阉息、仲行、针虎作为人殉,云:“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其篇还记载“君子”的评价说:“秦穆公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对此《诗经》有详细记载: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作者哀悼“三良”惨死,控诉以人殉葬的诗。《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邯子作为人牲去祭社,司马子鱼反对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体现了司马子鱼“以人为贵”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值得注意的是臧武仲对鲁国用人牲的评论:《左传?昭公十年》记载: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郧,献俘,使用人于亳社。臧武仲在齐,闻之,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周公飨义,鲁无义。《诗》曰:‘德音孔昭,视民不佻。’佻之谓甚矣,而壹用之,将谁福哉?”   这完全与商代神权统治不同了。在人神分离、“绝天地通”的商代,上帝天神与民众互不往来,也永远不发生关系。上帝及殷^的祖先仅仅与自己的嫡子商王和王室贵族发生关系。而在周代,这种局面被打破了,民成了“神之主”,连祭祀也是为了人民一“祭把以为人也”,天神上帝要聆听民众的心愿和想法,民众也把愿望与祈求直接告诉上帝鬼神,这就是“天视自我民视”,这些都能从《左传》中得到反映。而且民众的愿望想法上帝鬼神也会听从,上帝鬼神就是一个公平无私,站在民众立场上为民办事的“至上神”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牲的行为也就为上帝所不允许的,上帝鬼神也不会飨用。而这些事实反映了西周春秋以来人文精神的巨大进步,对以后的中国的宗教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古代神权崇拜发展的历史轨迹看,从这时便步入了天人相互交流,天人相互感应的一个新时代,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上的天人合一是“人是主体,天是客体”,这与西方哲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有所不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主要谈的神人关系,也就是说周人认为天人之间思想相通,天人关系相互交融。一方面,天是按民众的愿望办事;另一方面,民众也应该按照天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去做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以天命是可以自己去度量而争取的,因为上天有道德的客观标准可作依据,那么“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人相互感应,天人已经融合为一,形成了与商人截然不同的一种神权观念。   二、祭祀制度的变化   随着神权思想的变化,祭祀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周代打破了把神权高度集中在王室手中的局面,神权崇拜的特点是与政治统治的方式相配合,祭祀天神、地柢、人鬼的权利像金字塔式的分掌于天子、诸侯、手中。因为周朝实行的是“亲亲尊尊”的政策,与周王的关系愈近,地位也就愈显赫。这在《左传》中的例子很多。   《左传?隐公五年》云:“九月,考仲子之宫,奖万焉。公问羽数于聚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左传?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