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如梦令徐强.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梦令徐强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吉大附中力旺校区 徐强 高效课堂的标准 1、目标精确,内容精当 2、过程精密,方法精准 标准1:目标精确,内容精当 即对学生要达到的水平要求具体到时间、数量、质量等方面,授课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自身特点来确定重点。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王国维“有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为有境界”这一鉴赏诗词的原则。 2、初步学习“平长仄短、平抑仄扬”这一朗读古诗词的方法。 3、思辨词作的情感内涵是“惜时伤春”还是“天真烂漫的欢愉”。 设定目标与内容的具体思考 目标1与2里既有具体明晰的学习诗词的原则与方法,也对在一节课里学生掌握的程度用“初步”予以了规定。目标3既有情感内涵的具体内容,也限定了需要培养的能力是“思辨”。 内容自然就围绕这三点目标来确定重点。 标准2:过程精密,方法精准 关于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的一点思考。 这三者存在三种组合方式: 1、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2、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3、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 第一种组合是传统课堂的代表,第三种组合是现在我们认为的最佳课堂教学,因为是借班教学,我采取的是第二种组合方式。 过程 1、下发预习资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2、课堂上教师设置相关问题,领着学生走向教材。 3、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设定过程的具体思考 预习资料是将网络上搜索到相关内容筛选后印发给学生(当时没有教参,如果有,将其也印发下去),老师课前为学生准备资源包,课上设置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脚手架,最后的总结为孩子的思维提升点燃助推器。这样的过程体现教学环节的精密性。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 ,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 :“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逝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方法 教法:1、设疑追问。 2、讲授阐明。 学法:1、自主学习。 2、概括与提炼。 3、质疑问难。 4、讨论与交流。 5、诵读法。 一点思考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学生懂的不讲,学生不懂但自学能懂的不讲,学生不懂自学也不懂的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懂。 教师在方法的运用上要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学生)。 主要问题1 1、借助工具书,判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 设置这一问题除锻炼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记住资料里提供的时间表明应该是作者在16岁时写作本词,为后面对本词情感内涵的质疑做铺垫。 主要问题2 写了一件什么事,资料里说这件事叙述的“曲曲折折”,曲折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是我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杜威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 对于教辅资料,我们的学生向来是信之不疑,甚至奉为圭臬,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恰恰就应该是“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力处给力”。 我的设疑追问 师:“曲折”何意? 生一:跌宕起伏。 师追问:“跌宕起伏”何意? 生二:奇怪。 师追问:“奇怪”何意? 生三:一波三折。 师继续追问。 课堂里的孩子们在短暂笑声后思考。 生四:“曲折”应该是“不按照正常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发展”。 …… 一点思考 有人说:困惑是思考不可或缺的刺激。学生们很多时候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但他们未必能明晰所用词语的真正含义,追问或许能促进孩子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且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学会追问,从而使思维层次更高。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等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