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种”在心里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教育“种”在心里人

把教育“种”在心里人   导读:   会泽位于云南东北部,隶属曲靖市,因境内有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会泽全县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按最新国家颁布的贫困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占到了80%。会泽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是一个集山区、石山区、冷凉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及泥石流滑坡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会泽现有17.2万名各级各类在校生。前几年,会泽多项教育的重要指标均位于曲靖市9个县、区的倒数一二名。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瓶颈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每年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不足2000人。会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这一最大民生,不遗余力地解决教育难题,经过多年努力,现有的3所完全中学全部进入省一级完中行列,投资2.8亿元新建的职业学校也将投入使用。如今,全县各项教育重要指标已跻身全市第二名。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他将“教育”这颗种子深深地种植在了心里。当年为建学校,他把自己唯一的财产—— 一头小黄牛也给卖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值得!”至今,他喜欢乡亲们称他为“老师”。   教育产出的是特殊“产品”,是惠及每个家庭的最大民生。20余年的从政生涯,他的视角从未离开过教育这一最大民生。在一个个树立政绩的地方,他又精心地移植着心里的那颗教育种子,办教育成了他最欣慰的事。   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甚至希望老百姓多少年后还能想起他为教育办的那些事,念着他的好。   “教育两个字,‘育’字是核心!”他倡导在校园吟诵《弟子规》,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通过师生影响家庭,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他的倡导下,红色文化将成为渲染校园文化的主色调。   他叫陈国宝,是滇东北百万人口贫困大县会泽县委书记。近日,记者走近陈国宝,解读他30年难了的教育情结。   卖牛建校,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   陈国宝1965年出生在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9岁丧父,他在家里排行老小,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然而,他很幸运,他有一个识字的母亲,“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让母亲将他供到了高中毕业,接着又送他去教师进修学校学了一年。毕业后,陈国宝回到他曾经读过书的白龙小学,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是1981年,陈国宝16岁。“基本上算是个童工!”带着浓重乡音的陈国宝笑着说。   但回到母校时,他感到特别心痛。因为多少年已经过去,学校依旧还是在那座破庙,教室依旧还是有窗框没有玻璃的教室,寒冷冬日里依旧是一群冻得瑟瑟发抖的泥孩子。   当民办教师时,教育部门的同志对他有过承诺,只要有指标就给他办理公办教师的转正手续。从此,他就领着每月15元的工资做了4年的“娃娃头”,直到20岁,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可能转正的消息,这才报考了县里的税务部门。这一考也就考上了,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紧接着就办理了体检以及相关手续。也就时隔三五天后,他可以转为公办教师的消息也接着传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很纠结。怎么办?当税务干部其实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他最想做的还是当一名老师啊!税务局的一位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开导他说:“你那么喜欢教育,难道离开教育就不能再为教育做事了吗?”一语让他豁然开朗。   离开学校那天的情景让陈国宝永远无法忘怀。送别他时,每个人眼里都含着眼泪,孩子们黑黑的脸都变成了“小花脸”。同事们舍不得这个活泼聪明又勤快的小伙子,学生们更喜欢这个像大哥哥一样的“娃娃头”。就是那一刻,他许下一个心愿:“只要自己有条件,就一定要为学校做点事!”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教育”这颗种子被深深地种植在了他的心里。“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读书来改变,我自己就是个事例。一路走来,对教育有了种天然的情感!”陈国宝的话语满含深情。   陈国宝当上税务干部后是在另一个乡工作,每个月能领74元工资。这一年,他就一直琢磨着要为学校做点事。可自己的这点收入能做什么呢?想着想着,他的思路开阔了,除了自己,是不是也还会有人愿意为学校做点事呢?   陈国宝有一个堂哥跑了几年运输,那会儿已经挣下四五万块钱。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这点钱的在村子里已经算是有钱人了。1986年春节,陈国宝就跑去找堂哥,说自己想为村子里的学校办点事,想听听堂哥的想法。一听说是为学校办事,堂哥居然爽快地同意了。“办什么,怎么办?”哥俩一商量,决定新建一所小学校。堂哥答应将他挣来的所有钱都拿来建学校。多年跑运输的经历,让堂哥也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教育的重要。更主要的一点是,堂哥和陈国宝一样,也有一颗想回报父老乡亲们的心。   “如果有几十万拿出四五万元来办学那不算什么,但他拿出的是他的全部家产。”说到这儿,陈国宝语气里透着些许内疚。   “我拿什么呢?我什么都没有,破破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