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的提问往往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提问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问得好、问得妙,学生才能答得好、答得妙。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课堂提问应该把握三个“度”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宝贵的,教师的设疑提问受时间限制。作为教师不能无限制的提问。笔者认为课堂上的“问”应该把握三个“度”,第一,提问的次数要适度,一堂课提问多少次,应该有大致的次数限制,我们不能搞成满堂问,那样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很多次提问的都毫无价值。第二,所提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太难的问题,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就不要问;太容易的问题,学生知道,教师没必要问。第三,提问学生要有“广度”,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基础总是有好有坏,所以,我们在提问时要多研究学生,既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又要提问基础差的学生;既要提问性格外向、踊跃举手的学生,又要提问性格内向、不轻易开口回答问题的学生,总之,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广度”,每堂课使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获。   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这样来提问学生:第一问: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间去的?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班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了。我扫视了一下教室,问了王晓明同学,他是班里基础较差的一名学生,结果王晓明全答对了,我表扬了他,他很高兴,其他同学也为他感到高兴。第二问:体会一下大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第三问: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这三个问题在难易程度上是有梯度的,但是符合难易适度的标准。??对学生提问上,我努力做到了有“广度”和适度。   二、课堂提问应该问有所“值”   问有所“值”,也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符合教学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不能为问而问,搞形式。课堂提问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者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教师的问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去问才能算是问有所“值”呢?笔者认为,对于一篇讲读课文来说,语文课堂提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2.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整堂课一共提问了五个有价值的问题:①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是秦长城吗?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故事,对秦以后历朝历代曾多次修长城的事(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却不甚了解,对于这个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学生却容易混淆、忽略的问题,我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明白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曾多次修筑长城,课文中描写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②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关键点。③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该句是具有画龙点睛作用的中心句。④“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⑤这样雄伟的长城,是祖国的骄傲,我们想不想讲给全世界人民听?我们怎样讲?这个问题意在激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应该把握好“时机”   提问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要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提问时机的选择,就是要问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惑不解之处。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当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板书好课题之后提出问题:“崛起”是什么意思?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开题设疑提问之法,意在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师生共同“释疑”。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求知的积极性,而且打破了先介绍周恩来生平资料,然后讲述时代背景的传统教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引发问题,使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