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沙百年老校创立之初教育经费与师资聘用问题微探
长沙百年老校创立之初教育经费与师资聘用问题微探
摘要:长沙百年老校创立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葩,对其创校、治校、办学、育人等经验或模式的学习和探索,也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长沙百年老校大都创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大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坎坷却又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创立之初的师资聘用和教育经费问题,对近现代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私立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长沙;百年老校;创立初期;教育经费;师资聘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81-05
近代以来,“湘省士风,云兴雷奋”,湖南教育更是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长沙作为湖南的首府,在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晚清亘古动乱的时局中,长沙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区域优势继续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滥觞;以“若道中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悲壮情怀续写着“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的踉跄之歌。纵观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全国的百年老校多已消逝在历史的云烟中,惟有古都长沙保存了大部分历史的遗迹,继续高举着百年老校的大旗,并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未来。这些老校有:明德、长郡、广益、周南、雅礼、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堂、妙高峰、艺芳、行紊、兑泽等10多所,等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百年老校中,有不少如今是湖南甚至全国的名校。它们继续秉承着优良的教育传统,以其独有的教育方法和育人理念,饮誉全国。在盛赞和褒扬的溢美之词背后,这些百年老校又有着怎样的艰难曲折历程呢?本文拟以这些百年老校中的部分个例,探讨长沙百年老校在创立之初的师资聘用和教育经费问题,借以展现这些百年老校荣耀背后的艰辛与沧桑。
一、长沙百年老校创办的历史环境
甲午战争结束后,先进的湖南人很快认识到奋发图强改革教育的重要性。在湖南当时的主政官员和本土土绅的共同努力下,湖南在戊戌维新时期,一跃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好景不长,戊戌政变使刚刚有所起色的湖南教育遭遇顿挫。至1901年,晚清政府迫于动乱时局和维持其封建统治,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近代教育才得以在全国兴起,长沙的近代教育也得以恢复和起步。
1901年9月14日,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发兴学诏书,称“人才为政事之本……历代学校之隆,皆以躬行道艺为重,而近日士学,或空疏无用,或浮薄不实,如欲葺除此弊,自非敬教劝学不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则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这在政策上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兴学诏书办法后,湖南迅速响应,兴起了办学热潮。随后,清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等,在学制上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1902年6月12日,湖南省学务处正式成立。这使湖南教育事业有了统一筹划的管理机构。
政府政策的颁布、新学制和新式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推动着湖南乃至长沙的教育蓬勃发展。湘抚俞廉三在兴学诏书颁发后,立即与同僚商议,改长沙求实书院为省立大学堂,并要求各府厅州县改设中小学堂。本土极具影响力的士绅也纷纷参与到办学的热潮中来。官员和士绅的通力合作使得长沙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代教育的新序幕由此揭开。
二、长沙百年老校的教育经费筹集
长沙现存的百年老校多为中学。根据晚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由官方筹费所设学堂为官立,地方富绅多人捐款兴办的为公立,一人独资则为私立。而这些老校又多为私立学堂。由表1可以看出:
资料来源:据长沙县志、长沙教育志、湖南省志、湖南教育史等资料制作
除晚清政府创办的长沙府中学堂外,其余一般皆视为私立中学。这些私立学堂在创办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经费的筹集。建立校舍,礼聘教习,购买书籍,都需要资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至整个清朝结束,湖南教育经费系由省、州、县分别筹集管理,私立学校则自筹自理,故其来源各异。……省级教育经费来源约为三端。一为省库直接拨款,一为盐税附加教育捐(简称盐税附加),一为省立各校校产及学费等收入。而较长时期主要以盐税附加为独立基金。”民国初年,省教育经费均归省财政司统一管理,由教育司按期领取,筹划分配。通常,省教育经费主要用于省立专门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中小学校的各项开支,同时给予省级私立中小学校适当的补助费或津贴费,以及留学生、附学生公费,还有一定的教育行政经费。如湖南省立一中,经费全部由省财政支付,校长由省教育厅选荐并经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议决派充,校舍、设备、师资均比一般县里、私立中学要好。清政府的财政十分窘促,一方面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及借款,另一方面又需应付庞大的政府开支。因此,投入到学堂的费用虽有少许,但极为有限,大部分经费都得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
早在清政府颁布定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