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菜名翻译原则和策略.docVIP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菜名翻译原则和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菜名翻译原则和策略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菜名翻译原则和策略   摘要: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餐菜名更是浓缩了各式菜肴的烹饪技术和地方特色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餐菜名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参照,根据中餐菜名的三种主要命名方式具体讨论了中餐菜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高职旅游英语中餐菜名“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来到中国,在领略大好河山的同时,品尝独具特色的中国美食也已成为其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说到中国的饮食文化,那真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作为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菜名更是浓缩了各式菜肴的烹饪技术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餐菜名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和桥梁。因此,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中餐菜名的翻译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   中餐菜名是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中餐菜名进行翻译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做一定了解。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写实命名法,即由实指词汇组合构成菜名的方法。   这种命名的方法是中餐菜名中最主要和最广泛的直观方法。写实型菜名能真实反映菜肴的构成和制作过程,重点突出菜肴的原料,如鱼、肉、菜、汤;调料,如葱、姜、蒜、酱;口味,如甜、酸、酥、辣;刀法,如切片、切丝、切丁、切柳;烹调方式,如煎、炒、炖、炸等各种要素,开门见山地表达菜肴本质和风味特色。[1]   (二)虚实命名法,即就菜肴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美化的命名方法。   其名称由实指词汇和虚指词汇组合构成。其特点是:实中有虚,看菜名既知其原料,又有几分雅趣,因而受到厨师和美食家的推崇,如松鼠鳜鱼和翡翠蹄筋,“松鼠”表示鳜鱼成菜后的造型,借以美化菜肴的形状;“翡翠”则表示配料丝瓜的色泽,用来虚写原料的色彩。   (三)写意命名法,即抛开菜肴的具体内容而另立新意的一种命名方法。   这类菜名不刻意强调菜肴原料,而是把菜肴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追求吉祥、文雅与含蓄。写意型菜名不但增加了菜肴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启发联想,增进食欲。例如北京的它似蜜、潜江的二回头、福建的佛跳墙、太原的头脑、徐州的霸王别姬、湖北的蟠龙卷切等。[2]   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讨论中餐菜名的翻译,我们首先应考虑如何让外国朋友看懂,传递食物相关信息,也应体现中华饮食文化特色,起到传播文化信息的作用。根据中餐菜名翻译的根本要求,我们认为,功能对等理论比较适合中餐菜名的翻译实践。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理论。“In such a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but 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 and the message.”[3]意思是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为了达到动态对等,译者要从各种译法中挑选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译法。到1969年,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对翻译做出明确的定义,即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在20世纪80年代,他将动态对等发展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他将“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定义为:“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4]就是说,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译文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反映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让译文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对等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