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资料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咽旁间隙资料课件

咽旁间隙解剖边界 上颌骨外旋入路:适用于位于咽旁间隙上部近颅底的肿瘤,常规Webber-Fergerson切口,将上颌骨的连接切断,与面部皮瓣一起向外侧反翻起,可暴露鼻咽顶部及咽旁间隙的上部,有利于切除侵入咽旁间隙的鼻咽肿瘤,手术后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 扩大翼点联合下颌骨切开入路:适用于侵犯侧颅底的咽旁间隙肿瘤 其他少见的入路:经腮腺入路、经口颈、经颈咽联合入路、经颞下窝入路等,这些入路多是作者根据肿瘤的特点选择的特殊入路方法。如Bass描述经腮腺入路切除腮腺深叶肿瘤尤其是哑铃状肿瘤 非手术治疗:放化疗、介入治疗。 咽旁间隙肿瘤 王小龙 血管茎突肌腱筋膜覆盖,由翼内板至茎突的腭帆张肌 后界 翼下颌斜坡,起于翼内板钩至下颌骨舌面颏舌线后侧面 前界 筋膜覆盖翼肌蝶下颌韧带。腮腺间隙与PPS外侧通过茎突下颌通道 沟通,该通道被由茎突到下颌角的茎突下颌韧带、下颌骨升支及颅底封闭。 外界 颊咽筋膜覆盖咽颅骨筋膜和咽缩肌 内界 舌骨大角和二腹肌后腹 PPS在此水平弯向下颌间隙后面 下界 颞骨外侧附着的咽颅骨筋膜,内侧至卵园孔和脊孔 注意:颅底孔不包括在茎突前咽旁间隙(PPS)的边界中 上界 图1:腮腺和面侧区的水平断面 咽旁间隙分区 Carrau等提出以茎突到腭帆张肌的筋膜为界把咽旁间隙分为前侧、茎突前、后侧及茎突后间隙。 目前多数作者主张以茎突及其附着结构如茎突舌骨肌及茎突咽肌为界,可将其分为茎突前间隙和茎突后间隙。 茎突前间隙包括腮腺深叶、翼肌、脂肪及淋巴等组织。 茎突后间隙则包含颈动脉鞘及其内的颈内静脉、颈内动脉,第Ⅸ~Ⅻ脑神经、颈交感链,颈深淋巴结及脂肪等诸多重要组织结构 咽旁/后间隙 茎突前间隙: 位于茎突前内侧 外侧:翼内肌、腮腺筋膜相贴 内部结构:颈外动脉和静脉丛 咽旁/后间隙 茎突后间隙: 位于茎突内后方 与头长肌之间有脂肪分界 内部结构: 颈动脉鞘:颈筋膜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形成筋膜鞘 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颈内静脉 迷走神经 Ⅸ~Ⅻ颅神经 交感神经干 * 咽旁/后间隙 A:咽粘膜间隙 B:茎突前间隙 C:咬肌间隙 D:腮腺间隙 E:颌下间隙 29:腭帆张肌 30:腭帆提肌 咽旁/后间隙 咽粘膜间隙 茎突前间隙 茎突后间隙 咽后间隙 图2:血管-茎突筋膜(白线所示,腭帆张肌肌腱表面筋膜,由茎突S向内侧咽部伸展) 茎突前咽旁间隙(PPS)与茎突后咽旁间隙(CS) 图3:PPS内脂肪及筋膜间隙 图4:PPS中肿瘤压迫脂肪 A:咽粘膜间隙(PMS) B:咬肌间隙(MS) C:腮腺间隙(PS), D:动脉间隙(CS) 咬肌间隙常见疾病 炎症/感染 牙缘性感染:蜂窝组织炎,脓肿 肌炎 先天性/发育性 血管瘤 静脉淋巴畸形 新生物 肌肉或骨良性肿瘤 横纹肌肉瘤 骨肉瘤 神经鞘瘤 非何杰金淋巴瘤 粘膜癌深部侵犯 转移癌 腮腺间隙常见疾病 --肿瘤 多形性腺瘤 Warthin 瘤 脂肪瘤 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 腺泡细胞癌 鳞癌 淋巴结外或淋巴结非何杰金淋巴瘤 淋巴结转移癌,常见于面部和头皮的皮肤癌 --炎症、感染 腮腺炎、腮腺囊肿 反应性淋巴肥大 淋巴上皮囊肿、病变 先天性、发育性病变 血管瘤 静脉淋巴畸形 第一鳃裂囊肿 1.源于涎腺:可来源于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其他小的唾液腺,其中以腮腺深叶或尾部的多型性腺瘤(混合瘤)最多见。占咽旁间隙肿瘤的45.6%。其他有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癌,腮腺纤维瘤,腺淋巴瘤等. 2.神经源肿瘤:可来自颈交感神经链或周围神经,其次来自后组颅神经的颅外段或膈神经。发生于不同部位副交感神经细胞的肿瘤,如颈动脉体、颈静脉球、迷走神经节及舌咽神经节等虽可统称为副交感神经节瘤,但常按其部位称为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等。约占23.3%。 3.其他来源肿瘤:如脂肪瘤、骨脂肪瘤、淋巴瘤、骨化纤维瘤、滑膜肉瘤、血管平滑肌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软骨瘤、软骨肉瘤、平滑肌瘤、脑膜瘤及脊索瘤等,共占30.1%。在John13及Som14等的报道中发现几乎类似的分布结果。 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咽旁间隙肿瘤发病 率低,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 ,其 中80%为良性,以涎腺混合瘤及神经源性肿瘤为主;20%为恶性,多为淋巴转移癌及部分该解剖区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病理类型差异较大,涎腺源性肿瘤为30%-50% ,神经源性肿瘤为23%-40% ,其他为10%-33%. 临床表现 咽旁间隙肿瘤多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位置潜在,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颈部肿物及邻近器官结构受累的症状。 无痛性颈部肿物或肿胀多为无意中或查体时发现颈部的无痛性肿物。 器官受累的表现⑴.鼻咽部-阻塞咽骨管咽口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及中耳积液等,肿块过大可引起鼻塞及打鼾等;口咽部生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